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植树节前夕,记者跟着云和造林队员上山——

春风里,为群山添新绿

字体:
—2024—
03/12
08:20:23
2024-03-12 08:20:2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邬敏 共享联盟·云和 杜媛媛 县委报道组 陈雅雯

云和规溪村后山,造林队员种下的300多亩樱花盛开。 共享联盟·云和 王金洪 摄

  浙江在线3月12日讯(记者 邬敏 共享联盟·云和 杜媛媛 县委报道组 陈雅雯)三月,正是植树造林好时节,也是云和造林队每年最忙碌的时期,他们持续奔走在省内外的乡村植树造林。

  云和造林队最早由云和农民自发组建,后来周边县市农民陆续加入这一行当,形成了以全面造林、补植造林和抚育改造为主的农民造林工程队群体,包括云和县轩明绿化造林有限公司、丽水旭阳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除了春季植树造林,他们还在夏秋两季抚育幼林,冬季砍伐疫木、勘察设计。一年四季,云和造林队都在山林里忙碌,足迹遍布浙江、福建、贵州等地,每年造林面积近20万亩,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500余位农民就业,每人年均增收超6万元。此外,他们还带动了外省务工人员就业1万余人次。

  近日,我们一早跟着造林队员上山,为群山添新绿。

记者(右)和造林员在山坡上种树。 拍友 柳松青 摄

  半小时山路爬了一小时

  “上山,抓紧时间!”早晨6时30分,太阳刚跳出山尖,51岁造林员、云和县轩明绿化造林有限公司总经理柳绍轩就穿上迷彩服和胶鞋,把镰刀在腰间一别,抄起锄头扛在右肩,带着我们和15位造林员踏着晨光进山。

  山,是青田县石郭下村后山的东堡山,这里原是一片火烧迹地,整山复绿面积上千亩。柳绍轩此番要复绿的面积有103亩,海拔360多米,走上去预计要半个多小时。

  “昨晚下过雨,山路不好走,靠边慢些走!”走在前面的柳绍轩不时回头提醒。向上攀爬途中,我们大口喘着粗气,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我们的深筒雨靴底很快裹起一层厚厚的泥,脚不由得打滑。“小心!”柳绍轩三步并作两步登上斜坡,顺手扶了我们一把。

  沿途许多荆棘,悄悄地勾住了我们的裤腿,柳绍轩带我们挥舞镰刀开道,顺道捡了几根断落的树枝,给我们做“临时拐杖”。“这条路算是最平坦的,我们还有的线路在山顶上,坡度大,上山跟攀岩一样。”柳绍轩打趣道。

  话音刚落,高大的松树上,树枝颤动得厉害,扑腾一声,冒出了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吓了我们一大跳。“别怕,这是小松鼠!”在松树脚下种树的景宁西林村造林员张兰进,放下手中的锄头提醒我们,他说:“山绿了,树多起来了,生态也好了不少,还有野猪和其他野生动物呢!”

  看到松树挂着长长的藤蔓,59岁的张兰进起身教我们握着长镰刀去清除,这也是造林员种树护绿的一项工作。他说:“我以前在家养鸡种菜,现在在山里种树,每个月收入比以前还高呢。”

  像张兰进这样通过种树增收的丽水农民,还有很多。“我们的工人很多来自景宁、龙泉等周边县市。”一旁的柳绍轩给我们算了笔账,他一年光发放的劳务工资就有200多万元。

  “随时注意脚下。”柳绍轩再次提醒。山路崎岖,坡陡路滑,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悬着,就连山道上来回运苗木的骡子,步子也慢了不少。低头看了看表,原本半小时的上山路我们竟走了一个多小时。

莲都区碧湖镇高溪水库旁的山坡复绿前(上图)后(下图)。 受访者供图

  再危险,也要把树种上去

  “这里就是我们种树的区块了。”来到东堡山西北侧的土坡前,石壁中间长着百余株鸡爪槭,这是队员们去年春天种下的,如今已长成半人高,迎风而立,正在抽芽吐绿。

  “几年前,这103亩的山林还是一片青翠,一把山火把八成的苗木都烧毁了。”柳绍轩带我们来到另一处斜坡,指向了一排树苗。“这是木荷,常绿树种,可以当防火带,我们一般会在山脚绕山一周种上木荷。”柳绍轩说。

  柳绍轩和造林打了14年交道,复绿的山林多是火烧迹地。2000年,担任云和县安溪畲族乡黄家地村村主任期间,村里后山着了火,林木被烧毁殆尽,他就扛起锄头,组织村民们运苗上山、挑水种树。当时没经验种迟了,四成的树都没活。柳绍轩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又上山,带着村民们补种。经过悉心打理,后山如今已长满了马尾松和板栗树。就这样,抱着开荒造林的念头,他带着10多位村民成立了云和轩明绿化造林有限公司,守护起乡村里的广袤青山。

  接过一株1.4米高、重10多公斤的美人梅,我们扛在肩上,艰难走在斜坡上。坡度接近40度,能走的地方只有一脚宽。我们弓着腰,一手扶着树,一手扶着石壁,一步步往前移。“身后没有防护,脚下的泥土松软,踩稳了再走。”一边走,柳绍轩一边朝我们喊话。

  “放下树,往旁边退后几步,挖点新土。”来到土坑位置,柳绍轩将绑在树苗根系上的绳子割掉,教我们种树。好不容易挖好一个15厘米深的坑,我们往土穴里撒上有机肥,将树苗正放在土堆中间,挖出边缘的新土回填,用脚将新土牢牢踩实。很快,山坡上多了几棵树苗,此时我们的腰部隐隐作痛,腿止不住地打颤。

  无人机巡查,种树更精准

  下午,我们在山道上遇到了背着黑色背包的云和造林员、丽水旭阳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飞。

  “来啦,无人机准备巡查边界,你们要不要试试?”眼前的刘飞,一身军绿色外套,脚踩运动鞋,向我们发出邀请。

  36岁的刘飞是一个“林二代”。父亲是造林员,半路出家的他经常跟着父亲到山区、入海岛,辨认图纸、背苗种苗等传统造林环节了如指掌。与父辈不同的是,他还懂原理、搞设计、会技术。他拿到了林业工程师证书,取得林业规划调查设计资质,创办了丽水旭阳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给队员配了工具车、平板电脑、无人机等装备。

  找着一块空旷的地方,他放下背包,教我们操作无人机。我们长按遥控器电源键,一声清脆的开机音响起后,展开机臂,平放在平坦的起降点上,随后操作方向舵操作杆操纵机身,向上推动油门杆,无人机螺旋桨快速旋转,缓缓升空。

  地面上,我们一边观察实时传输到操控仪屏幕的画面,一边操作无人机进行远、中、近景拍摄。“无人机可以轻松翻山越岭,不受地形限制,实时观测林地情况、查边界、找疫木,监测范围更广、效率更高。”沿着无人机显示的蓝色边界线,刘飞带我们边走边检查苗木种植情况。

  “我们承包的这块山林500多亩,要种8万多棵树。原来我们巡查要看专业纸质图纸,图纸上有等高线,分山脊、山谷等不同地形部位,一旦图纸遗失,边界线难以区分,容易超种或少种,现在方便多了。”刘飞说。他教我们上下滑动屏幕,把地图放大。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显示为一个圆点,周围几块绿色区域要种木荷、枫香,黄色区域种鸡爪槭、美人梅、木荷,地图底部还标有苗高、株高等信息。

  仔细比对后,我们发现山里苗木种植位置准确,没有少种或超种。“黑科技,真给力!”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刘飞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临近黄昏,我们和刘飞挥手告别。余晖下,他和队员们继续扛着树、举着锄,走在山坡上,大片的绿意在他们身后慢慢延展开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植树;造林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