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文一西路1500号的会议室里,浙江大学与余杭区政府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放眼全国,校地合作已是常态。为何要关注一区与一校的合作?
这是浙江两位“NO.1选手”的牵手。浙大是浙江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余杭是“浙江经济第一区”,可谓“强强联合”。
这是双方的第三次牵手。前两次牵手,助力余杭问鼎“浙江经济第一区”、启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这让第三次牵手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也是一个观察窗口——观察高校和地方如何相互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窗口。
从承接到交融
2008年,余杭在毗邻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城西“划了一个圈”,承接浙大人才溢出效应,挂牌成立余杭组团(创新基地)。
两年后的2010年,余杭与浙大签订了第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浙大成为建设余杭组团(创新基地),也就是现在的未来科技城的重要支持力量。
七年之后的2017年,余杭最终核定GDP为2034亿元,首次问鼎“浙江经济第一区”。也是在这一年,余杭与浙大开启了第二轮战略合作。
前两轮合作的14年里,从余杭承接浙大溢出,转变到了双方交融发展,在人才、科技、医疗等多领域合作,大大助力杭州城市新中心建设。
比如人才。在余杭的创新创业“新四军”中,浙大系是一支重要力量。双方依托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合作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再如科技。浙大在余杭参与、布局、建设了一批科技重大设施,包括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杭州超重力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
还有产业。仅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目前就有生态成员近500家,已累计为地方贡献税收超过18亿元。
更有民生设施。特别是医疗方面,浙大一院总部、浙大一院良渚医院建成投用,浙大一院总部二期、浙大妇院等在加快建设,浙大儿院余杭诊疗中心也已启用……
这些合作,都转化成余杭人能真切感受到的身边变化。两个“7年之约”后,余杭人对第三轮合作也有了更高期待。
从合作到共同体
第三次牵手,余杭和浙大要携手干哪些大事?
从框架协议来看,双方将在“打造最优人才集聚地、打造最优创新策源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五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这是全方位的合作。不过,从现场双方主要负责人的讲话来看,其内核是面向“十五五”、面向未来,双方如何相互协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全球创新资源流动正深刻重塑区域间的竞争版图和前途命运,创新集聚区与创新型大学日益成为血脉相连、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从全球来看,斯坦福大学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与128公路等,都是一流大学与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的典范。
打造这样的命运共同体,余杭与浙大是有条件的——
浙大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起点和重要参与者,有人才、有技术;
余杭则是大走廊核心区域,已集聚起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企业,有生态、有政策。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有着前14年合作的基础,不仅已共同打造了众多成果,更有着高度的信任与认可。
因此,下一步,双方将对标全球最顶尖、科技最前沿、国家最急需、产业最高端,着眼未来,提前谋划布局。
一个注脚便是,签约现场,除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余杭和浙大还签订了共同支持建设量子研究院合作协议。
量子技术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一种新型技术,利用量子比特来存储和处理信息,被认为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开辟量子技术等新赛道。
据悉,通过建设量子研究院,双方将合力打造量子精密测量、高端科学仪器和量子计算领域的高能级平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