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厅获悉,浙江首颗海洋卫星日前已研制成功,正在准备发射升空。
这是一颗完全“浙江制造”的70kg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星空智联等单位共同研制,所有工作均在省内完成。其中,海洋二所负责论证关键参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吉利卫星工厂共同设计和制造卫星平台及通信系统,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研制卫星载荷。浙江省科技厅“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则分别支持了卫星平台、遥感载荷研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图为浙江首颗海洋卫星
“因为使用微纳卫星技术、工业化器件制造,相较于传统的国家卫星,这颗卫星的制造成本降至原先的1/10,研发制造时间也缩短至两年时间。”卫星联合工作组负责人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胡淼说,该卫星还有易于组群组网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小区域海洋遥感、观测与动态监测的需求。
这颗海洋卫星的研制完成也意味着将为我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添上精彩一笔。“目前,我国有在轨海洋卫星20颗,其中国家级9颗,各省份11颗。作为全国海岛最多的省份,我省此前还没有在轨运行的海洋卫星。”胡淼告诉记者,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是海洋立体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洋生态与资源监测调查、海洋灾害监测、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预报和安全保障等领域。但大型海洋卫星观察覆盖的范围很大,相对分辨率较低。国际上有些卫星数据对外开放且精准度很高,可申请拿到数据需要一定时间。
“这颗卫星将重点在岛礁遥感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胡淼说,我省有众多入海水系,有了自己的卫星,也能满足省内重点沿海水域赤潮、溢油、石油烃等污染监测需求,同时提高观测范围和频率,将观测网织得更密。
此外,目前我国在轨海洋卫星的最高分辨率为20米,而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研发的卫星载荷“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设计分辨率为10米、幅宽200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像素单元内(100平方米),判断卫星影像中的地物。”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光学院研究员李春来说,它与国际上在轨海洋卫星相比,已达到目前的最高水平。同时,因为载荷很智能,相当于搭载了一台星载计算机,在天上就可以对图像进行即时的判别,处理加工比如被云层覆盖的无效图像,最后再传输回地面。
胡淼介绍,接下来,浙江的海洋卫星将组网建设。在研制第一颗海洋卫星的同时,联合工作组同期已在推进第二颗、第三颗海洋卫星的规划和相关应用前期研究,并开展了高分辨率红外光谱成像、智能实时处理器、高分辨率水质与海洋碳通量遥感监测、高频次低重访间隔全天时遥感混合星座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第二颗和第三颗浙江海洋卫星预计2025年-2026年交付。
“第一颗海洋卫星升空后能实现全省15天一次的遥感巡查。未来三颗海洋卫星星座组网后,则能对我国沿海省市海岸带进行10米分辨率、5天一次的遥感巡查。”胡淼说,未来,如果我们能实现第四颗、第五颗卫星的升空,就能将5天一次缩短到3天一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