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6日讯(记者 应忠彭 王艳琼)“啪!”灯光打开,一尺方桌、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个喷壶……这里俨然一方小型的整容手术台,不过“美容”的对象是古书籍。
眼下,《温州大典》研究工程正在开展,温州计划用十年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中整理出版1000册《温州大典》,并开展文化研究。其中《历代古籍编》涉及历代古籍的影印出版。由于经历数百年,古籍或老化絮化、或霉蚀板结,温州市图书馆馆员、古籍修复师,85后王昀和95后卢越师徒两人,最近正在为修古籍忙碌着。
泛黄、破碎的古籍如何重生?修复过程有哪些讲究?近日,我们前往温州市图书馆体验。
记者(右)体验修补虫洞。记者 应忠彭 摄
调制浆糊,稀释到一溜儿流下来
我们来到温州市图书馆七楼的古籍修复室,眼前这册待修复的《四书详说讲文》和旁边的《四书训蒙字解》是清代康熙年间瑞安学者朱鸿瞻所著,将被收入《温州大典·历代古籍编·经部》四书类中。该书书叶卷边,封面已经霉迹斑斑,翻开里面,竖排印刷的字体倒是清晰。灯光下,书叶上密密麻麻的虫蛀啃食痕迹,让人看了不由头皮发紧。
“这两部古籍不仅是温州四书学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作品,而且是国内孤本。影印出版需要先对纸质古籍进行拍摄,而这两部古籍定为三级破损,无法直接进行数字化。为了《温州大典·经部》的顺利出版,我们必须先对它们进行修复。”温州市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部主任陈瑾渊在一旁补充道。
“这两本书有300多年历史,”王昀翻出档案记录说道,“现在它的破损情况比较严重,不方便翻阅,修复后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利用。”
我们听着,对古籍修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希望能尽一份力。在开始古籍修复前,王昀先教我们做修复方案,就跟列工作计划一样,这也是为了留下记录,方便今后参考。
“修复之前一共拍摄了11张照片,包括封面、封底、天头、地脚、书脊、局部细节等。”卢越把已经做好的方案展示给我们看。修复方案不仅要写清楚这本书的破损情况,还要拟定详细的修复操作流程。“修复前一个重要的准备环节就是配纸,修复用纸配得合适,决定修好的书叶整体美观协调。”王昀找来和古籍书叶颜色相近的竹纸给我们比对,太浅不行、太深也不行,厚薄也得相似,选配补纸非常考验修复经验。
在另一头,卢越已经开始准备调制浆糊,“快来学,这里也有讲究。”我们先站在边上看,原来修复古籍的浆糊是用小麦淀粉自制的,卢越正在用水兑稀厚浆糊,用毛笔蘸取稀浆糊,观察浆水滴落的状态,“滴滴答答的说明还太稠,要稀释到一溜儿流下来。”卢越说,修复用的浆糊不能太厚,否则补出来的书叶容易皱。我们帮忙一边加水一边用毛笔搅拌均匀,调制一杯适合补书的稀浆糊“凭感觉”,也靠经验。
上浆补洞,喘气大一点碎纸就会飞走
“如此珍贵的古籍,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避免出现不可逆的遗憾。”望着一整叠满是虫孔的书叶,卢越一边跟我们说,一边也似乎在提醒自己。
列完方案、准备好材料,就要开始修书了。泛黄的灯光下,修复工作如同一台整容手术般展开。
第一步是拆书编码,这本古籍是四眼线装,我们用剪刀、镊子拆除了原来的装订线和纸钉,书叶瞬间松散,为了不弄乱顺序,我们在书叶书脑处用铅笔轻描标上页数。
卢越在修复桌上垫了一张A3大小的纸。“这是吸水纸。”说话间,她从一叠破损的书叶里取来一张等待修复的书叶,上面布满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破洞。
一手固定住书叶,另一只手握着毛笔,轻轻蘸取少许调制好的稀浆糊。“调好的浆糊很稀薄,蘸的时候要控制好量,不然浆水太多会打湿书叶,影响操作。”每个动作,都暗藏玄机。
古籍书叶通常是纸张对折成页,书叶的中缝往往最易磨损开裂,修补顺序先从中间开始,先补大洞再补小洞,这样也可以减少不平、起皱等现象。只见卢越从书叶摊开的中缝开始,在书口开裂部分涂上稀浆糊,再用事先准备好的薄皮纸轻覆于破损处,垫一层吸水纸用手轻轻按压抚平,让补纸和原书叶贴合,中缝就补好了。
“补洞比较考验眼力和手法。”卢越指着一个两毫米大小的虫洞,用毛笔在边缘涂上稀浆糊后,指尖将补纸的一小片边角贴在虫洞上,再轻轻将多余的补纸撕掉……“补纸与书叶的搭边不能太多或太少。”她教我们,一张破损的书叶上往往有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个虫洞,这样的程序也会重复许多次,直到整张书叶修复完成。
我们也小心翼翼地拿出补纸尝试了一下,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破损的书叶摊在桌上,一时看不出细小的虫洞在哪里,只能拿起书叶对着光线仔细检查。放下后,找准了位置,拿起补纸往书叶上贴。“这里还有个小洞”“补纸的帘纹方向不要弄错了”“浆糊涂太少了,手法不对,还没补上”……卢越在一旁不时指点。
真是看时容易做时难,处处都有讲究。卢越说,如果补纸的帘纹方向不对,修复后会影响整体美观,尤其是大面积缺损的地方。修补小虫洞的时候,小片的补纸不方便用手拿怎么办?卢越递过来一把镊子,轻轻夹住补纸,对准虫洞贴上,我们再用指尖轻轻揉按,让补纸与原书叶尽量贴合。
捶平,听到这沉闷的声音就对了
由于书叶修补过的地方明显增厚, 摸上去凹凸不平, 因此补纸与书叶破损处搭边的地方要捶平,使书叶平整。
“捶的动作也很讲究,在学校学习后,实践得还不多。”卢越喊来了师傅王昀,后者在图书馆有10多年的古籍修复经验。
王昀找来一张砂纸,先将锤头反复打磨除锈。“这个锤子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了,打磨完会更光滑、平整。”
锤头变得锃亮发光。王昀握着锤子说:“锤子需拿稳,手离这个柄的后方5厘米左右,靠近锤子头部,重心更稳。”只见王昀在捶书板上垫了厚厚的一叠纸张,再取来10张修补过的书叶,放平,上面再覆盖一张薄的纸张。左手轻轻一抚,“这里有好几个凸起的地方。”她拿起锤子示范,“砰砰……”轻轻敲下去,锤子垂直落下去后,又稍稍向前移动。
“不能用力砸下去,也不能左右摩擦,更不能反反复复地捶,不然修复过的地方会被捶凹陷下去。”王昀说,直接敲声音很脆,左右摩擦声音会很平,方法都不对。熟能生巧,既是凭感觉,又是有技巧。“听着沉闷的声音,就对了。”
轻轻敲三下之后,我们用手去摸纸上原来凸起的地方,神奇地消失了。
我们也拿起锤子,“手要往前一点。不然重心不稳。”王昀指点。“嘭!”第一锤下去,明显感觉力道重了。再敲几下。想要模仿老师的动作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又变成摩擦了。
“如果书补过的洞比较多,捶书的时候就少拿几张,如果洞少就可以一次多拿几张一起捶平。” 王昀说,捶平这个步骤主要是让书叶变平整。
捶平之后,卢越拿出一把裁缝剪刀,把补好的书叶边缘四周修剪整齐。“稍不留神,边缘会修剪得不整齐,这个步骤就不给你们体验了。”卢越说。
一气呵成的动作,做得行云流水。“有时候伏案坐一天,说不上一句话。”卢越笑着说,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很有意义,每当看到破损的古籍经过修复后重焕新颜,如同见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返老还童,心里便很知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