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8日讯(记者 陆遥)上下2500多年,蜿蜒3200多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中国大运河的南端,是奔流在我们身边的大运河浙江段。它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全长683公里,流经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5市,是中国大运河中全线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
2019年,党中央组织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审议通过,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描绘了宏伟蓝图。2020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正式启动,如今已走入第五个年头。
4月17日,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在绍兴柯桥召开。五年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进度如何?下一步还将呈现哪些亮点?
近日,历经半年改造提升,作为运河仓储文化遗址的杭州富义仓重新开门迎客。记者 徐彦 魏志阳 摄
保护传承,活化历史之河
每到节假日,社交网络上,运河游、古镇非遗市集等分享不断。人气随着文气,人流跟着文脉。通过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杭州钱江南岸,大运河借托亚运舞台,从过去奔向未来,在新时代发出瑰丽光彩。奥体中心、亚运村等“亚运封面”走向世界,新建或提升改造包括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在内的17个亚运场馆和4个功能中心,从“赛时模式”切换到“赛会模式”,一场场博览会、演唱会轮番“火上热搜”。
在运河沿岸的绍兴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越发动人。通过古城有机更新机制,“一城一桥三故里”的古城布局逐步明晰,城市颜值有效提升,新开放的阳明故居及纪念馆、徐渭艺术馆等项目已成为城市新地标。
在湖州南浔区,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重塑了“水晶晶南浔”的澎湃活力。通过疏浚和修复近20公里现存和历史市河,修缮运河古镇内300余处名人故居、园林古桥等历史建筑,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潮玩经济,2023年,南浔接待游客量达到创纪录的1235万人次。
……
近年来,这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已经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和人气。
自2020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启动建设起来,我省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密切配合,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力量合力抓推进的工作格局,出台了《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保护规划》等文件,构建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的“四梁八柱”。
沿线各地和省级有关部门精心布局重大项目,建立多元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据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完成项目投资情况良好,目前已相继建成浙东运河文化园、中国水利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
如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在保留工业化城市记忆的同时,植入时尚、潮流、跨界的运河文化体验、展览展示等业态,成为工业遗存利用新地标和文旅融合示范地。
携手共建,扩展人文之河
大运河的水系是流动的,大运河沿线城乡的文化也是流动的。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携起手来。
讲好运河故事,需要“更紧握的双手”。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会议现场,省文投集团与大运河沿线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等5市,就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共同体分别签约。
讲好运河故事,需要“更聪明的头脑”。当天,一个全新的研究机构——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
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筹建工作,是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据介绍,该研究院拟由省委宣传部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建,将整合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大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及浙江省社科院、中国水利博物馆、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研究力量,设置大运河文化转化、大运河文旅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与科技创新、大运河人文经济、大运河滨水空间与规划设计、大运河历史与文献、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大运河水利遗产研究等8个研究中心。同时,将整合运河沿线各地资源,实现研究触点全覆盖。
讲好运河文化故事,还需要“更科技的心脏”。千年运河的背后,是海量的文史数据资源。新华智云通过文化大数据平台,结合AIGC及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钩沉大运河文史。比如,围绕“拱宸桥”这一大运河地标,打造“大运河数字文化星谱(拱宸桥段)”,整合了超过300个文化节点、展示了近千组文化关系。同时,该星谱支持实时更新、活态生长,成为链接大运河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科技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已建成30座新型数字化文化体验馆,包括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文化驾驶舱、“诗e柯桥”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等。
以人为本,打造时代之河
去年杭州亚运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专门来到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他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今年是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更应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下一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提出了“1+4”的建设方向,即“一个高地、四条示范带”:一个高地,即打造大运河文化研究高地;四条示范带,即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带、大运河生态保护示范带、大运河文旅发展示范带、大运河美好生活示范带,充分彰显“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浙江运河文化特色。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精准把脉和定位,归根结底是要把造福人民作为运河保护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的建设目标。
打造宜居的运河。提升运河沿线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加强古道、古码头、古桥等修复保护,传承发展古运河主街次巷、上宅下店、河埠码头的功能特色,还原“运河人家”历史风貌。
打造宜业的运河。活化利用运河沿线文化遗存和工业遗存,促进大运河沿线茶叶、黄酒、丝绸、青瓷、湖笔等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丰富现代文化产业业态,融合发展绿色航运、健康休闲、商贸文旅等多种产业,迭代发展数字创意、动漫设计、科技研发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大运河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大运河成为共同富裕新地标。
打造幸福的运河。聚焦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开发徒步、马拉松、艺术节、嘉年华等特色产品,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与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同频共振,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运河边的美好生活、幸福生活。
悠悠运河,贯穿古今,奔流不息。我们相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浙江段将成为对外展示浙江、宣传浙江的“金字招牌”,成为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