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前坐着一位研究员,屏幕上满满当当都是一景景图像数据。只见他们一边思考一边敲下一行行代码,每景图像数据,都要一一分析比对并提取出差异特征。日前,走进位于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中科卫星应用德清研究院,记者在操作间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通讯员 王树成 摄
“他们在海量图像数据中提取共性特征写成可自动处理的程序,并尝试得出相对最优算法,这个过程要一遍遍尝试、一遍遍重来。”运营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刘致曲说。这是一群让数据“会说话”,探索与卫星“对话”的人。
德清从零开始打造一个产业高度集聚的地理信息小镇,亟需引进高端平台助力产业转型。2017年,应湖州莫干山高新区邀请,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与其合作共建起德清研究院,主要围绕卫星遥感应用与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开展相关研究与技术研发,为企业乃至行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优势将空天院长期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推动遥感应用产业发展?
空天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总工程师、德清研究院院长邵芸,早在2015年就已在德清着手建设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重点实验室。她介绍:“这是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穹顶设计大型微波遥感基础实验科学装置,可以为卫星遥感积累科学数据,为我国科学家原创性、自主性设计民用或商用卫星提供实验平台。与德清合作后,实验室的选址落地得到了倾力支持。”
通讯员 王树成 摄
打开实验装置高6米的大门,放眼望去,内部布满了锥形深蓝色吸波材料,让人仿佛来到了太空。“实验装置模拟的是卫星在太空不同轨道拍摄地球的状态,吸波材料起到的作用就像黑洞一样,把大部分干扰信息吸收掉。”刘致曲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装置就像在给目标物做“CT”,通过扫描精准地将目标物实时状态以图像数据传输到电脑上。
外观朴实无华,作用可不小。“一些要在卫星上进行的试验,可以通过这个模拟装置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就是‘翻译’实验装置产生的图像数据,并把‘密码’找出来,方便他人用这个‘密码’去‘翻译’卫星传输回的图像数据。”刘致曲解释。
破译“密码”,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此前承担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整个德清研究院都参与了进来。两年时间,他们手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地物目标模型,一次次调整模型的各种不同形态,不厌其烦地分类处理海量图像数据……直到完成交付,虽出不了喊得响的成果,但他们一直坚持坐着“冷板凳”。
因为有这样的“幕后英雄”,卫星遥感更“接地气”了。更多科研团队可以将其应用到航天、国土、能源、海洋等各行各业各领域。
“都说卫星遥感技术不可替代,知道为什么吗?”不等记者回答,德清研究院产业发展部部长李郑明给出了答案,“因为权威性,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就要掌握话语权。”
为抢占更多话语权,德清研究院“招兵买马”,引进创新团队,不断开展课题与项目研究、项目产业化应用。目前,有科研人员42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5项,授权2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等项目10余项。
俯瞰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题写的“德清航天,全球产业”格外吸睛。“支撑这块‘金字招牌’的产业大楼里,德清研究院走在转型道路上,产业化应用道路越走越宽,‘德清航天,全球产业’的图景越绘越清晰。”李郑明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