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培育良种、创新技术、玩出新潮——

小杨梅“链”出大产业

字体:
—2024—
05/23
06:25:28
2024-05-23 06:25:2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徐子渊 共享联盟·仙居 应芳露

  杨梅采摘。 

  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 

  杨梅丰收。 本版图片均由仙居县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在线5月23日讯(记者 徐子渊 共享联盟·仙居 应芳露)随着温州丁岙杨梅开采,浙江一年一度的杨梅“江湖大战”拉开序幕。

  拼上市时间、比个头大小、赛口感甜度……全省70多个有着杨梅生产的县(区、市),各有打法,抢占浙江杨梅C位,也让“中国杨梅看浙江”更加名副其实。目前,杨梅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的水果,面积达130多万亩,仅鲜果产值就有60亿元。而放眼全国,我省杨梅面积、产量、产值均居首位。

  作为一种不易保存和运输、季节性极强的水果,为何浙江的梅农愿种、敢种、会种?梅农说:“卖得上好价,我们自然愿意种”;而让他们敢种和会种,则是浙江多年来致力打造“精品果业”,让品种技术领先、产业优势突出,为致富增收扣上关键一环。

  近日,记者走进我省杨梅种植面积最大的仙居县,看一看这一富民产业如何发展壮大?

  良种结出致富果

  5月过半,杨梅渐红,仙居杨梅协会会长郑胜华又开始待在老家步路乡西炉村,开启一年最忙碌的时光。从小就泡在杨梅林的郑胜华如今已年近花甲,林子也有了大变化。

  走到林子深处,郑胜华停在一棵杨梅树前问记者:“你看看这棵树有什么不同?”“肉眼可见,比周围的杨梅树更高、更大。”除此之外,记者看不出还有啥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果子。”郑胜华随手摘了一颗果子下来与边上果树的果子进行比对,虽然颜色都还青,但那棵大的杨梅树结的果子反而小。郑胜华介绍,这就是最早的野生杨梅品种,“个小、色红,口感上酸味更重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果种类不多。郑胜华回忆,那会儿杨梅卖不上高价,种的人少,一般用来物物交换,“最好的能换来粮食,尝个鲜”。

  果形不一、口感欠佳、难以规模化生产……这是杨梅发展一度面临的困境,也是众多农特产品想要做大做强面临的共性难题。

  仙居的破题之举就是品种更新。1986年前后,仙居陆续从黄岩、慈溪等地引进东魁杨梅、荸荠杨梅,并发动农户试种。西炉村因为环境适宜,成为仙居县最早种植荸荠杨梅的试点之一。

  “第一次吃螃蟹”可不容易。荸荠杨梅试种投产后,郑胜华惊呆了,“第一回见那么黑的杨梅,像是染了色”。“老爸早上挑着两筐杨梅出门,晚上原样挑着回来。不但没卖出去一斤,还亏了一天的车费和饭钱。”郑胜华笑言,那会儿荸荠杨梅算得上“新事物”,看的人多,尝的人少。

  转折发生在1993年。那一年,西炉村杨梅滞销,当地媒体报道助农销售,让大伙儿认识并记住了荸荠杨梅这个新品种——个大、味甜,黑似炭。西炉杨梅很快出名了,杨梅价格也从每斤一元左右跃到三四元,甚至供不应求。西炉村的果农收入当年最高超过5000元。同一年,西炉村还举办了首届杨梅节,让杨梅的热度变得更高。

  随着东魁杨梅、荸荠杨梅等优良品种推广种植,新品种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梅农们开始主动扩面种植,时至今日,仙居杨梅种植面积达14.5万亩,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种植县。

  如今,选种育种仍在继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仙居有杨梅品种19种,其中特有古种6种,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3万多株,千年以上古树28株。“我们正用建档立卡的方式保护古老的杨梅种质资源,并培育更多的良种,以应对不良天气灾害、上市供应期短等挑战。”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梁森苗介绍,依托农科院杨梅数据库,浙江逐步开展杨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工作,并挑选有经济价值的进行引种。

  丰产背后门道多

  一阵雨、一阵风,刚过小满节气,仙居山间的空气积满了水汽。仙居福音果业负责人林剑君打开气象预报显示:连日阴雨。往年遇到这样的天气,林剑君会连连皱眉,嘀咕着“果子成熟遇上梅雨季,能给杨梅‘打伞’就好了”。

  看天吃饭,是传统农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花期遇低温,雌雄两花撞不上花期,授粉时间短,影响坐果;生长期赶上温度过高,疏果不及时,果子长不大;成熟期遇上梅雨季,果子易出水发霉,影响口感……娇弱的杨梅受天气影响更甚。

  近年来,浙江不断创新集成“杨梅树梯度栽培”“杨梅避雨栽培”“杨梅智能大棚”等高品质栽培技术,减少天气对杨梅的影响。如今,林剑君家的杨梅住进了大棚,她再也不怕果子成熟遇大雨了。

  下过雨的山里,还有些冷。林剑君带着记者走进大棚,一股暖气扑面而来。露天的东魁杨梅还泛着青,而大棚里一颗颗东魁杨梅已进入转色期,逐渐由青色转为红紫。

  看着手机上显示温度马上就要达到29摄氏度,林剑君在手机上一键操作打开大棚薄膜进行降温。“二十四五摄氏度,杨梅最喜欢。”林剑君介绍,大棚加上智能化精准管理,让杨梅“成熟早,口感硬实,甜度高”。杨梅品质好,卖得上价还不愁卖。最近,林剑君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老客户来询问杨梅生长情况,开始抢先预定。

  目前,仙居建成杨梅智能大棚1200亩。相比于全县14.5万亩的总种植面积,还是少数。“管得好,也能减少天气带来的影响。”仙居果树产业首席专家王康强跟杨梅树打了20多年交道,在他心里,“管树就是管人,环环都是关键”。

  原本杨梅枝条修剪时间在春季,但王康强和省内专家在山间多年调研后得出结论:海拔500米以下的杨梅林,枝条修剪时间可提前至前一年11月左右。王康强解释:“这样修剪时间充足,还能减少杨梅树养分流失,即便春季遇冷,储存的能量也能更好应对春季开花期。”

  一个枝条留一个果,个大味好;成熟期挂黄板、防虫灯,达到物理防治;采摘期结束,需尽早施肥,为杨梅树补充能量……随着专家和梅农的探索,仙居已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杨梅栽培技术:不仅能克服杨梅大小年结果的现象,还能使幼龄杨梅投产期提前2至3年,杨梅产量增加一倍多,品质也明显提高。

  从引进新品种,到引进新技术,杨梅种植的“小贴士”,在山林间被探索、实践、推广,天气对杨梅的影响正有效缓解,逐步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新农人”玩出新花样

  构思、绘图、上色、制作……对于“新农人”朱婷来说,这大半年的时间都花在了杨梅的包装设计上,但“很值得”。

  “外包装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能让人眼前一亮,就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记忆。”外包装就是朱婷给自家杨梅打造的IP。今年她设计的主题是“千年仙果,神女赐福”,希望让人一看就能记住她家的特色。

  文创产品设计、杨梅快闪展览、网络直播销售……随着一批“新农人”返乡,他们带来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销售理念与模式,让卖杨梅也能玩出花样来。

  这波潮流,还在全省范围内卷了起来——

  兰溪玩起“杨梅+文创”,用杨梅鲜果和杨梅叶做成的耳环、戒指、发卡、胸针等潮玩饰品,一枚最高能卖到69元;青田则将脑洞开到了元宇宙,构建出完整的元宇宙杨梅生态系统,用户可以通过VR身临其境地参与杨梅种植游戏的互动;黄岩则推出了“魁母”“魁星”“杨梅仙子”等文创IP,因造型可爱寓意佳,圈粉甚众……

  不仅如此,杨梅努力在各个环节不断添“新”,让这一果子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8月还能吃上新鲜杨梅,谁懂这一口的含金量?仙居南峰街道赵岙村的浙江知者科技有限公司冷库里,这一口“含金量”的时间正不断被延长。杨梅保鲜期短,储存保鲜技术一直是行业瓶颈。“我们的技术就是通过芯片发生波形磁场,改变杨梅中水分子的空间排列,让杨梅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也不结冰。”企业技术负责人应皎明解释,他们与浙江农林大学等多家高校合作研发的“数字脉冲磁场锁鲜技术”,让杨梅的保鲜期从原来的7天延长至1个月以上。

  这一保鲜技术的出现,拉长仙居杨梅的销售期,“错峰销售”让梅农有了更好的收益。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仙居三个乡镇(街道)推广使用。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在浙江,杨梅已不仅是一枚果子。各种创新打法拉长杨梅销售周期和半径,扩大品牌外延,让这一口“鲜甜”不止于6月。

  “一月红”变“全年红”

  入了夏,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满溢着杨梅的酸甜味道,闻上一口,就像是杨梅汁水在嘴里炸开的感觉。“我们正在赶制‘冰杨梅’这款产品。天一热,最畅销。”聚仙庄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张国标手里的“冰杨梅”是冰鲜果汁饮品,一上市就成为爆款。

  与杨梅相关的爆款衍生品,不止这一盒“冰杨梅”。杨梅原汁、干红、果醋、冰激凌……张国标掰着手指头细数相关产品,两只手还数不过来。

  正是有了这些衍生品,让杨梅从“一月红”的季节性水果,发展为“全年红”的杨梅产业。仙居也就此从一颗杨梅,“链”出了年产值40亿元的大产业。

  这背后,有着一个让梅农“敢种”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杨梅最高能卖到六七元一斤,还不愁卖。大伙都赶着种。”西炉村村民郑佳耀说,家里百来棵杨梅树,一家人自己管理,自产自销。

  在仙居,80%梅农都是跟郑佳耀一样的散户。他们随大流种起了杨梅,后来遇到了销售难题。“雨水多的年份更糟糕。杨梅质量受损,买的人几乎没有,就看着杨梅坏在树上。”说起滞销场景,郑佳耀不免有些心痛。

  为防止“果贱伤农”,仙居打出的第一招就是“保险”。 2015年,仙居杨梅气象指数保险出台,有效减少果农因突发不利天气造成的损失。目前仙居全县共有12159户梅农投保近12万亩杨梅树。

  第二招,解决运输保鲜难题。“气调锁鲜加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让杨梅到达顾客手上时就像山上刚采摘下来一样。”仙居县红火火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均杰说,气调保鲜技术“很实用,能有效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目前,该技术已在仙居全面推广使用。

  保险、保鲜,仙居还保销售。1995年,仙居县立项创办生产杨梅利口酒的企业,也就是如今的聚仙庄。这是仙居第一家从事杨梅深加工的企业,坚持“有多少收多少”,让梅农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坚持对杨梅实行兜底收购,把不易保存的鲜果以另一种形式储存起来。”张国标介绍,目前他们与县内80%以上的杨梅专业合作社都签订收购合同,确保梅农销售无忧。

  在仙居,这样的杨梅深加工企业已有19家,衍生产品类型30余种,年加工转化能力近4万吨,去年仙居杨梅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元。

  除了仙居,省内其他县(区、市)也在积极探路产业链发展。兰溪、慈溪等地不断引进杨梅深加工企业,开发杨梅汁浓浆、杨梅果丹球、杨梅酱等产品;有地方推出“认养一棵梅”活动,让消费者体验“从管到收”的乐趣;还有省内部分大棚杨梅种植基地,选择面向杨梅爱好者提供采摘体验活动,农文旅结合发展促增收……

  凭借科学的链条、紧密的协作,浙江杨梅产业破解了滞销、压价等问题,这一传统产业正在做强做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产业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