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3日讯(记者 赵路 谢履冰 潘璐 数据来源:浙江省驻川工作组 制图:吴雄伟 潘泓璇)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工作的使命担当,聚力提升对口工作质效,坚持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深化产业合作、开展组团帮扶、深挖能源潜力,推动两省合作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努力打造更多认可度高、复制性强、实效性好、群众受益的标志性成果,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携手谱写浙川合作新篇章,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康定市雅拉乡王母村,在浙江的帮扶下,打造了以“康定溜溜调”情歌为主题的村落。图为“康定情歌号”咖啡驿站。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摄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展示和浙江台州临海市哲商小学学生的书信。
通讯员 李林云 供图
在浙江省援建车间——四川丹巴县来料加工创业基地,“藏家绣娘”们坐在直播镜头前,一个个红色中国结在她们手中逐渐成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摄
2021年至今,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启动已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让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革?5月中旬,本报记者兵分三路,踏上探访之旅。
从面貌焕然一新、活力迸发的村庄,到人声鼎沸、车来货往的产业园区,再到设施、氛围、服务“逆袭”的学校和医院……一路走来,我们见到太多惊喜。浙川两地协作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协作成效显著,不少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
“速度”是我们与当地人沟通时,听到最多的词语。
三年中,甘孜州丹巴县“红五月新村”从无到有。这个于2020年“梅龙沟山洪泥石流灾害”中被几近摧毁的村庄,在浙江的援建下重获新生,搬进新房的村民无不感叹“漂亮”与“舒适”。
三年中,屏山经济开发区从“破”到“立”。曾经的“不毛之地”,在42家浙江纺织企业入驻后,近10个月就崛起了年产值15亿元的工厂群,并吸纳600多名员工就业。不少当地人直言:“变化快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如果说共谋发展的“速度”流光溢彩,那么携手互助的“温情”早已融于两地血脉。
凉山州甘洛县人民医院变了。三年前,当地民众宁愿去临县看病,也不愿意光顾这里。自从来了浙江医疗团队,这里不仅有了先进的器械设备,更有了“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务。“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化成了调查回馈表单上的一排排“满意”。
南充市南部县数百位残疾人的生活变了。三年间,100名残疾人通过有关项目扶持、技能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260名重度残疾人的家庭获得无障碍改造,居家生活更加便利。全县316名适龄残疾儿童收获了康教结合服务,在情景中康复、在康复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回望这次采访历程,虽然时间太短,让我们只能管中窥豹地了解浙川协作带来的发展和变革,但这些已足以在我们心间留下深刻印记。返程路上,我们从高空望下,看着四川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慢慢浓缩成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画卷,一份期待油然而生:下一个三年,这里又会书写怎样的新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