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珑在EICU查看患者恢复情况。 刘伟 摄
在医院急诊医学科的监控里,常见一种独特的现象——医生护士前一秒还在走,后一秒就冲刺起来。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急危重症……急诊医学科是生死竞速的第一战场,是守护患者生命的第一道防线,这里更承托着多少个家庭的迫切期待。
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患者,用冷静的大脑迅速判断病情、敲定急救方案,用精湛娴熟的技能穿刺血管,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的心肺复苏(ECPR)……快得起来,沉得下去,争分夺秒,尽全力留住患者珍贵的生命,这是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陈玲珑的急救之道。
硬功夫,在生死一线抢“生机”
“院外猝死,反复室颤,唯有ECMO赋予希望。”6月11日1时15分,端午节后第一天的凌晨,陈玲珑和同事们在经历3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后,见病人情况趋于稳定,便发出了这条朋友圈。
前一天晚上,周先生(化姓)突发心肌梗死,昏迷倒地,被紧急送医。
“院外猝死,心肺复苏!”救护车急速抵达,陈玲珑和急诊团队严阵以待。在实施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按压间期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予电除颤多次,但是患者始终未能恢复自主循环,陈玲珑认为,当下唯有依靠ECMO才能争取一丝希望。
他率领抢救团队运用ECPR暂代周先生心肺功能,先稳住生命体征,同时立即联系心血管内科医生进行手术。
“ECPR最难的技术在于穿刺。”陈玲珑说,在穿刺期间,胸外心脏按压不能停,患者身体一直在震动,这也给穿刺置管带来极大的困难。
凭借娴熟技术,仅用22分钟,陈玲珑和ECMO团队完成上机。泵头代替心脏,肺膜代替肺脏,随着暗红色的血液从患者体内引出,经过膜肺后变成鲜红色动脉血再灌注进患者体内,患者氧饱和度直线上升。
大家丝毫不敢懈怠,紧盯病人病情变化,直到手术完成后,监护提示血压明显改善,心跳逐渐有力起来,这才松了口气。
ECMO是急危重症救治的顶尖技术,也是救治中最后的希望。陈玲珑是温州市第一个急诊医学科独立开展ECMO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为的是更快“加速度”救治猝死患者。用他的话说,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急救手段,在大血管中建立血液通道,向解决心跳骤停根源病因迈出一大步。急诊团队用这项技术挽回过不少猝死患者生命。自2020年该院启用这项技术来,如今急诊ECMO团队发展到14名医护人员。
六边形战团,急救分秒必争
急救耗时多少,决定着成功率。对时间的压缩,是陈玲珑作为急诊医学科主任的极致追求。
心肺复苏是急诊团队的基本功。陈玲珑带着团队,想尽办法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比如换人按压中断时间,从10秒缩减到7秒甚至5秒,再比如心肺复苏器上机时间,从20秒缩减到7秒……
陈玲珑对争分夺秒的执着,还体现在缩短物理距离上。急诊医学科设立了专门的CT室,离急诊大门不到10米。
站在急诊大厅,以三十米的半径画圈,抢救、挂号收费、药房、检验、影像(CT/DR)、EICU一应俱全。从物理距离上缩短抢救耗时,哪怕是有“秒级”改变,陈玲珑都愿意为之努力。
急诊团队曾接诊过一名心脏骤停的35岁女性患者,在超声评估下,发现其腹腔内大量积血,考虑为宫外孕出血,因失血性休克引起心脏停搏。在急诊医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妇产科、麻醉科、输血科齐齐到位,妇科主任医师仅用时6分钟就完成手术,阻断出血点。后来,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急诊医生不仅技术要硬,会的也要多,成为‘六边形战士’。”陈玲珑以重症超声为例,急诊医学科医生掌握了这项技能,就能更快地运用在急救中,快速诊断,快速处理,减少等待时间。在抢救室里,记者看到了胸痛、卒中、创伤等多个急危重症的救治单元,陈玲珑说,在这里每个患者平均周转时间为4个小时。
2012年,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学科实现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大跨越。当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心脑大血管急症、严重创伤、急性中毒、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气道急症等急危重症的综合救治单元高效运转。
一次次奔跑中,他“救在身边”
“我看到患者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腿也软软的,完全是被同事和家属一起背着向前走,导医已经气喘吁吁,我就赶紧从她们手中背起患者,向急诊室跑去。”5月25日,陈玲珑背着患者在医院奔跑的视频在朋友圈“火”了。
事后他说,当时没多想,这是发自本能,想要争取更多急救时间。
其实,不仅是对被急救车送来的患者,对远在乐清、泰顺等跨区域的患者,他也照样带着团队奔赴战场。
乐清一家基层医院发来求助:一位81岁的老人氧合指数很低,需要上ECMO,请支援!
陈玲珑了解情况后,立即调出一台ECMO机器,召集团队成员赶去现场。到达后,18分钟顺利上机,患者的氧合指数逐渐恢复正常。
另有一家基层医院,有一名心跳骤停的产妇等待救治。陈玲珑立即召集团队、医院妇产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专家齐去现场指导救治,挽回了两条宝贵生命。
为生命飞奔,带着团队一起飞奔。陈玲珑说,缩短救治“延迟”,高效协作,能让急救再快一些。
记者手记
急诊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医院急诊科,犹如一个大熔炉,是青年医生全方位提升能力的一线战场,也是医疗战线最前沿。顶着时刻要面临硬仗的压力,陈玲珑在这样的岗位一干就是18年。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急诊医学科主任,更是医护人员的榜样。他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和责任,让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的尊重。
其实,急诊科的每一位医生,都经历过多次危重抢救,见证过生离死别,他们更珍惜患者的生命,更重视每一秒的抢救机会。
你可以永远相信急诊医生,他们不断淬炼能力,不断学习进取,只为争取更多生命。他们用行动证明,多一秒的坚持,就多一分生机;多一秒的努力,就多一个生命的奇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