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这群古稀摄影人,为2000 多位老人留住美好瞬间

字体:
—2024—
06/26
15:58:51
2024-06-26 15:58:51 来源:台州日报 通讯员 张鲜红

志愿者在为老人拍照。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拍过这么好看的照片,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前几天,在温岭太平街道小南门村集中安置点,当96岁的郑阿公从“银和”摄影队队长程素华手中接过照片时,看了又看,乐得合不拢嘴。

  为众多老人留下幸福照

  小南门村集中安置点居住着100多位老人,不久前,“银和”摄影志愿队来到这里,为老人们拍摄幸福照和夫妻照。为了给老人拍出漂亮、喜庆的照片,志愿者专门准备了5套唐装和大红布背景。得知摄影师要来为大家拍照,老人们开心得像个孩子,早早就来到安置点空地上等候。

  那天上午8点,“银和”摄影志愿者如约而至。他们细心地帮老人梳头,换上漂亮的唐装,然后扶他们坐到“太师椅”上,摆好姿势。摄影师林华仁、叶华玉分工明确,一人负责为老人拍摄形象照,一人负责抓拍动人瞬间。随着快门声响起,一幅幅漂亮而温馨的画面被定格。

  温岭“银和”摄影志愿队成立于2019年3月,现有成员28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义务为老人拍摄个人幸福照、夫妻照,源自“银和”摄影志愿队的一次采风活动。当时,几名队员从元宝山采风回来,途经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太平街道岙底胡村老人集中安置点,便临时决定为这里的老人拍照。

  起初,老人们半信半疑。等确定这几位拿照相机的陌生人是来免费给他们拍照时,老人们开心地回屋换上新衣服,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当天,几名队员从下午2点拍到4点多,共为90多位老人拍了照片。

  让志愿者感到意外的是,虽然现在手机拍照功能非常强大,但这里有不少老人除了身份证件照外,竟没有一张拿得出手的单人照,有些老人去世后,甚至没有一张体面的遗像。这一发现深深触动了队长程素华:岙底胡距离城区仅几公里路程,连这里的老人一生都没拍过几张照片,更何况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老人。于是他们决定尽其所能,为更多的老人拍照。

  只要还能动,就继续做下去

  在接下来的5年里,只要有空,“银和”摄影志愿者就扛起摄影器材,深入山村、老街和敬老院等,为老人义务拍摄照片。

  有些老夫妻一辈子都没有拍过合照,志愿者还特意增设了一项服务,为他们拍摄金婚照,为此还专门备上唐装、大红绣球等道具。

  这些年,敬老院是志愿队队员最常去的地方,太平、城东、城南、温峤、大溪、滨海、坞根等地的敬老院,都留下他们的身影。每次拍完照片,他们都挑选出最好的一张,送到照相馆冲洗出来,然后封好塑,再逐一送到老人手中,至今已为2000多位老人拍过幸福照。

  有一对母女,至今仍让程素华记忆犹新。因为长相特殊加上重度残疾,60多岁的女儿从没有拍过一次照。看到志愿者在为老人拍照,80岁的老母亲过来,怯怯地问能否也为她的残疾女儿拍一张照。志愿者当即答应,专门前往母女俩的住所,帮他们拾掇整齐后,从不同角度为他们拍了单人照和合照。不久,母女俩相继去世,他们的遗照正是志愿者拍摄的照片。

  志愿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中鲜少有人会开车,每次去为老人拍照,他们都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时碰到公交车不能抵达的地方,大家就扛着摄影器材,步行几公里到达目的地。

  今年已75岁的叶华玉,家在泽国,每次志愿队组织活动,他都要一大早出发,转好几次车,先赶到温岭城区与大伙会合,再出发到目的地。一趟下来非常辛苦,但他从没有一丝想放弃的念头。为了能给老人们拍出质量更高的幸福照,林华仁、叶华玉还特意更换了镜头。“每次我们给老人们送去照片,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同为老人,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林华仁说。

  5年多来,志愿者坚持每月1至2次为老人拍照,他们说只要还能扛得动摄影器材,就会把这项公益继续做下去,为更多老人留住美好瞬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摄影;温岭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小南门村集中安置点居住着100多位老人,不久前,“银和”摄影志愿队来到这里,为老人们拍摄幸福照和夫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