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9日讯(执笔 林婧 王逸群 赵单)“我见到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一句铭文,雕刻在图坦卡蒙——古埃及最广为人知的法老的棺椁之上。
如今,见证昨天、预见明天的图坦卡蒙雕像静静伫立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正对面,带着神秘微笑的古埃及法老埃赫纳吞巨像,首次在上海露出真容。
再过10天,“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即将开展。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也将在这里正式面向国内公众亮相。一股古文明之风,穿越时间与空间,带着前所未有的热潮,从尼罗河上吹来。
媒体记者在展厅内观展。 新闻晨报供图
高热度、高关注,这场古埃及大展有哪些可看之处?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今天,沉睡千年的历史碎片为何仍能触动心弦?7月8日,上海博物馆召开展前新闻发布会,回应近期热议,并邀请媒体记者走进展区与部分展品近距离接触。在此期间,我们与馆长褚晓波,展览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等面对面,揭开“一眼千年”背后的故事。
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788件文物道出一部古埃及史
如果一定要从788件展品选出一件最特别的,那无疑是图坦卡蒙的石英岩雕像。9岁即位、18岁逝世的法老图坦卡蒙可谓如今最知名的古埃及法老之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上博向媒体开放了正在紧张布展中的展厅一角,让大家初步领略大展的魅力。
“这是一件被埃及博物馆和整个埃及乃至学界严重低估的一件文物。”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江站在2米多高的雕像下,眼里满是欣喜与热爱。在他看来,它不仅是图坦卡蒙统治时期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作品之一,更代表了那一时期埃及对其他国家艺术的交流与借鉴。
展厅中,父亲埃赫纳吞的雕像代表了古王国时期国王雕像的风格,整体非常古板,五官非常标志性和概念化。而儿子图坦卡蒙的雕像则以写实为主,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十分立体、栩栩如生。“仔细看他的两只眼睛,是左右分别的,而不是绝对对称的。”薛江强调。
据了解,这场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整个展期将近13个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展览将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讲述古埃及文明的故事。
仅仅从展品看,专题“图坦卡蒙的时代”集齐了两位法老的雕像似乎更受观众欢迎。但对于专业人士,颜海英和褚晓波一致推荐了专题“萨卡拉的秘密”。
该专题不仅是揭示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萨卡拉秘密的全球首展,还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近十多年来在该地区自主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
褚晓波指出,这个“首次”十分珍贵。理论上,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在完成学术研究后再移交给博物馆,由博物馆进行展出。而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展出的文物打破了原有的规则,这批最新的考古发现直接来到上海博物馆进行展出。“这意味着中国观众可以目睹萨卡拉地区考古发现的第一手资料。”褚晓波兴奋地说。
不聚焦于吸睛的精品文物,而是回归历史叙述、文化解读,是这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给予观众不一样的观展视角,将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通史娓娓道来。“这也是我们策展的初衷。”颜海英说。
图坦卡蒙雕像。 本报记者 王逸群 摄
专题“法老的国度”沿着古埃及的历史脉络,以古埃及人的宇宙观“众神的世界”作为引子,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触及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
颜海英还指出,一直以来大众对于古埃及文明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没有古埃及文明的收藏,另一方面,当下我们对古埃及的了解是间接的,由西方学者的研究和大众文化介绍而构成,并非直接了解。
“因此对古埃及文明进行一个系统深入的介绍是学者、博物馆等多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颜海英坚定地说。
几乎所有人都想了解埃及的灿烂过去
大展俘获大众眼球
尽管距离正式开展还有一周时间,但毫无疑问,这个夏天,古埃及文化将成为“顶流”。
人们对古埃及的痴迷,可以从这场展览的火热中窥见一二:据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官方消息,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早鸟票自5月20日开售,短短30天内20万张早鸟票已全部售罄。
从小圈到大众,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古埃及文明,正向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散发着其独特魅力。
“在宁波博物馆曾参观过一场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精彩展览。”网友“喜洋洋”告诉记者,第一次接触古埃及展品,这个国度带给她太多惊喜——独特的象形文字、金字塔建筑奇迹,以及神秘的宗教信仰,构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历史图景。
“我们去不了曾经,但它们却可以来见我。”她说,这也是她这次想要二刷古埃及文明的原因。
网友的关注,粉丝的狂热,让B站UP主“巨人的博物馆”着实有些意外。
“巨人的博物馆”真名涂云鲲,是在多伦多大学学习埃及古物学和考古人类学的上海留学生。3年时间,粉丝数从0到如今的5.8万,涂云鲲在一段又一段原创的科普公益课程中,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破圈”。
“这场大展抓住了人们对古埃及的印象与幻想,映射出公众对知识普及与文化交流的渴望。”他说,“几乎所有人都想了解埃及的灿烂过去。”
6月29日,他在B站上新第一期上海古埃及展的科普视频,不到一周,播放量就达到13.6万次。随后几天时间,他又相继制作了两期视频,分别讲述了圣甲虫铭文小件、梅伦普塔巨石像和丧葬仪式中古埃及陪葬俑背后的故事。
从1999年第一部展现古埃及文明的电影《木乃伊》上映,到当前的备受瞩目的大展,人们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与成就。与涂云鲲一样的人们,正借助多种形式,让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文明,通俗易懂走进千家万户。
古埃及的神秘,是一种吸引眼球的基因,它要进一步走向大众,并广获年轻人的喜爱,还需要更多的“小心思”。
眼下,“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正打造多元的文旅融合载体——在“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佩戴VR眼睛即可“走进”胡夫金字塔;在“上博号”古埃及主题航班,通过色彩视觉、空间布局等,“梦回”尼罗河;1000多款文创产品,让观众将古埃及文物随时带在身边……古文明,正以年轻的方式散发着光与热。
展览架起一座座桥,连接时空
两大文明古国的一次牵手
埃及和中国远隔万里,两大文明古国,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和同样丰富的文物收藏。
展名“金字塔之巅”,既象征着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一场对话,也象征着现在和过去的一场对话。而中埃双方联合策划大展的过程,也是双方友谊和信任不断增加的过程。
褚晓波指出,“上博把埃及国家博物馆搬空了”为不实传言,此次运输到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古埃及文物,汇集了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在内的7家埃及重点博物馆文物。它们仅为埃及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中的‘沧海一粟’,即便如此,这样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展已非同寻常。埃及的博物馆同行告诉他,埃及将文物出借外国举办展览,原则上不会超过300件,这次借给上博近800件,是历史上的首次,也充分说明了中埃两国文化交流中的彼此信任。
事实上,中埃两国在考古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6年前。2018年,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式组建。在极负盛名的埃及卡尔纳克神庙区,双方考古学家让尘封3000多年的孟图神庙遗址逐渐重现往日图景。
在此基础上,不久前,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在埃及首都开罗萨卡拉考古基地正式启动。作为项目领队,刚刚从萨卡拉地区返回的薛江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与记者分享,这一项目主要是对自2018年以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考古队在萨卡拉北区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发掘出的上千具人形木乃伊木棺进行数字化扫描与拍摄、整理、研究,并协助修复埃及卡纳克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等一揽子合作项目,将共同以中、阿、英三文方式向全球发布最终研究成果。
他告诉记者,自己近期的工作也与本次大展相关,目前一批人形木乃伊已经在来上海的路上,都是在萨卡拉地区发现的。“我们这次挑选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9具。”
“这无疑是一场文化大餐。”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悠悠五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依旧是国人文化生活的主体,而当前精彩纷呈的海外文明展览则进一步丰富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教授刘云则表示:本次大展对古埃及文化的呈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同时更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见证。
古埃及文明大展的全貌正在一点点展露在我们前面。细细数来,这个夏天,从两河流域到尼罗河畔,从爱琴海到塞纳河,海外高端文物展争奇斗艳:
上海博物馆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通过285件精美文物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古波斯世界;苏州博物馆通过“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珍品展” 解读一个曾经横跨西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南京博物院推出“爱琴海的荣耀:古希腊文明特展”讲述了从基克拉泽斯文明到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故宫博物院则开启回忆杀,推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唤醒”中法文化交往的历史记忆。
展览架起一座座桥,连接时空,让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亲相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