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举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上,两位15岁的宁波姑娘很耀眼。
勇夺女子百米冠军的陈妤颉,再次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今年女子百米亚洲最好成绩。
今年3月起“跳级”参加成人组全国比赛的严子怡,第六次夺得女子标枪全国冠军。
领奖台上闪闪发光的她们,代表着“奥运冠军之城”更多热爱运动的阳光少年,代表着拼搏、坚韧、专注、包容等一系列关于城市性格的关键词,还有我们每一个人不输的青春和不悔的人生。
一条生生不息的起跑线
凯旋后,陈妤颉和严子怡接下来的主要训练场依然是宁波体校的田径场。
宁波,是她们的起跑线。
而宁波参与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起跑线”,可以追溯到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之前。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办。这一年,宁波奉化少年王正廷,考上以体育见长的天津北洋西学二等学堂,从此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经过多年努力,王正廷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36年和1948年,曾两次作为总领队带领中国运动员前往德国和英国参加奥运会。第一次,宁波人舒鸿执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篮球决赛,宁波人周余愚参加了竞走比赛;第二次,宁波镇海的聋哑运动员楼文敖参加了马拉松比赛。那时还没有残奥会,他是唯一的残疾人运动员。
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孱弱国力之下,两次出征都是被拒绝、嘲讽、打击后奋力争取的结果。明知前路荆棘密布,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即便体育无法改变现实的苦难,但起码要去不一样的世界看一看。
探索远方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勇气,流淌在宁波人向海而生的基因血液里,哪怕层峦叠嶂、道阻且长,自有一代代人厚积薄发、迎难而上。
这么多年过去,你仍能在新一代少年身上,看到当年的拼劲和韧性:14岁的崔锦澄,5岁那年拿起乒乓球拍时并不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但他依然在同龄人贪玩的年纪每天练上10小时,在上初中后背负繁重学业继续训练,满手的老茧和脚上的血泡见证他5年蝉联浙江省冠军,也获得过全国冠军;12岁的孙以彤,视力只有0.1,且患有先天性白化病,对泳池的水异常敏感,也看不清前方终点。但她每周至少高强度训练30小时,咬牙挺住曾让自己一边哭一边跺脚的伤痛,不断突破,终于在浙江省十一届残运会上一举夺金……
很快,11名宁波健儿将亮相巴黎奥运会,距王正廷第一次带队出征,已过去了88年。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正成为一批批时代少年生生不息的起跑线。
一段奔向远方的长跑
陈妤颉、严子怡,都在15岁时一鸣惊人。
和出生于专业运动员家庭、从小接受熏陶的陈妤颉不同,严子怡是在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八成学生都是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小学被发现的。
三年级的体育课上扔垒球,男生最远也就20多米,这个高个子女生却能扔30多米,被从教不过四五年的体育老师沈金龙慧眼识才。经他推荐,严子怡进入校田径队,参加海曙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拿下冠军并打破区纪录后,被宁波体校的教练相中。沈老师一次次上门做父母工作,为她争取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如今,这两位已成为全国冠军的姑娘都回到宁波,一边训练冲刺新的比赛,一边继续学业。她们的教练都强调,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的全面成长和训练内容的理解、领会非常重要,所以要坚持学习训练“两条腿”走路。
人生是长跑,15岁只是一个开始,宁波健儿的成长很有代表性:汪顺15岁,初露锋芒进入国家游泳队,他在家乡人的关注与鼓励中奋勇向前,登上最高领奖台;杨倩的15岁,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教练觉得持续加压训练不利于她长期发展,将她送到北京清华大学射击队,一边训练一边在清华附中继续读书……
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种天分和努力都能被发现、被守护、被激发,能让人走得更远。这背后,是每一位老师、教练的慧眼和远见、付出和投入、陪伴与目送;是包括体育运动学校、宁波市二少体(市体工大队)、市水上(游泳)运动学校等单位在内的训练基地和“体教融合”的体育人才养成体系;也是这座城的知行合一与脚踏实地,以及那么多选择走远路的人。
一片释放持久活力的土地
不是每个少年都能登上领奖台,但更多的宁波少年正从运动中收获热爱、激情、永不服输的精神,还有那种叫作“梦想”的人生必需品。
这些少年,听着女排的故事长大。他们可能去北仑看过比赛,当过球迷,跟着父母做过志愿者,感受过现场的紧张与热烈,感动于“胜败皆爱你,不拼不爱你”的口号。女排精神打下童年烙印,陪伴一生成长。
这些少年,有很多的机会见到冠军。当越来越多的冠军在宁波诞生,当汪顺、杨倩、余依婷们回到家乡、回到母校,走进孩子们心里,当偶像触手可及,梦想也变得生动具体。
这些少年,运动就是生活日常。这几年,宁波加快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步伐,建大型场馆,也挖掘碎片空间打造运动场所。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奔跑、起跳、开始一场球赛,挥汗如雨,畅快淋漓。
这些少年,有更多的见识、尝试和体验。在宁波全面布局海洋运动产业、做大亚运经济蛋糕的不断努力中,更丰富、更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和团队被引入,从羽毛球到网球,从围棋到马拉松……一波波运动热潮被推动,一些水上项目也开始变得平易近人。帆板、龙舟、皮划艇、赛艇,那些原本只能遥望的运动,如今大家乐在其中。
这些少年,正在全民运动的氛围里得到更多锻炼和鼓励。比如日湖公园,每周日早上都有一个以小学生为主的晨跑团队在长跑。过去3年,从原本只有一个家长组织、两三个孩子参加的约跑,渐渐发展成为100多个家庭参与的常规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坚持中突破,在挑战中成长。
让他们受益一生的,是绵延到赛场之外的精神,是浸润到点滴日常中的氛围,是前进路上的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和奋发图强,也是这片土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活力……
于是少年逐浪而来,每一种努力的姿态,都在铺垫无限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