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市集摊位精致化、摊主年轻化、商品时髦化。 (受访者供图)
“宁波的市集这么潮,居然还能蹦迪!”跟着动感的音乐,在摊位上体验古朴的“以物易物”,还能到“技能交换区”大展身手……大学生何艺在暑假第一次体验“HUKA!循环音乐市集”,就被深深吸引了。
夏日炎炎,落日后出门赶集,成为甬城不少年轻人的新选择。万物皆可市集的赶集新风潮兴起,让赶集的内涵再次焕新。
年轻人爱赶什么“集”
何艺是个“05后”,也是“起床困难户”,经常“昼伏夜出”——白天,与伙伴做市集攻略,等到月上枝头、暑气渐消,就趁着凉风,打卡甬城特色市集。时间一久,大数据记住了她的爱好,频频推荐各类特色市集。
“95后”汪子默已经工作两年了,闲暇之余酷爱酒饮和咖啡,以及一些独具特色、给人惊喜的小众摊位。
“如果一个市集只卖随处可见的小商品,对我而言就没有吸引力。但一些主题市集的优势在于能把优秀的独立酒馆或咖啡馆聚集起来,实现一站式畅饮,这让我无法拒绝。”汪子默说。
在不久前的宁波来福士广场“碰一夏”啤酒市集活动中,他在现场乐队动感的节拍里品酒,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啤酒爱好者畅聊。
赶集内涵焕新后,市集不仅是一个消费空间,也成为年轻人了解城市文化、满足新奇需求、结交有缘朋友的新“窗口”。
“小挣青年”花式摆摊
各色苔藓簇拥着圆滚滚的红蘑菇,嫩绿的豆苗和金黄的向日葵相映成趣,这不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画面,而是“90后”手作摊主“麦子”用毛线一针针勾出的桌面摆件图画。
徜徉市集中,赶“潮”的不仅是年轻人,还有花样百出的摊主,他们多自诩“小挣青年”。
鄞州印象城的寻艺市集里,“麦子”一边守摊,一边编织。只见织针在她手中翻飞,灵巧得像是她的第六根手指。“我最早参加的市集是2021年举办的‘鄞州之夜’。”“麦子”说,“这个奥特曼造型的蛋袋是我的原创,专门注册了版权。”
今年才开始摆摊的“粥粥”则用市集开启了自己生活的“B面”。白天,她是一名面容严肃的教师,在课堂上答疑解惑;到了晚上,她便带上自家的“毛孩子”进市开摊,售卖宠物玩具。身为爱宠人士,“粥粥”常参加宠物主题的集市,在对爱犬社会化训练之余,她希望能通过摊位上的交流,传达对宠物友好的理念。
对摊主来说,赶集不只是一种“轻创业”方式,市集提供了一个容纳热爱、张扬个性的新空间,是繁忙都市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市集还有多大想象空间
当玩法各异的市集在宁波各大商场、步行街、潮流街区涌现,万物皆可市集的风潮成了各大社交平台的流量爆点。年轻人不仅收获新的娱乐方式,更找到一条新型“致富之路”。
那么,市集背后还有多少商业想象空间?
禾想文化策划人缪永炜给出的关键词是“情绪价值”和“场景营销”。“在上周结束的槐STAGE‘马路计划3.0’中,我们邀请了很多特色摊主,并结合槐树路的历史印记,设计文创周边,鼓励大家沿着打卡点‘集章得奖’,构建起一个充满氛围感的文化消费场景。”缪永炜说。这种文化氛围很快在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破圈”,给槐STAGE的参与者带来丰富的情绪价值。
棚下市集的灵感与之相反——放弃色彩鲜艳的KT板、花里胡哨的装饰物,选择回归质朴,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波地区的地摊文化。该市集的主题为“人文江湖”,市井、入画、松动等五大人文板块,共同构建起一个市井烟火的“江湖世界”。
策划专家刘先生认为,市集是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线下载体,背后的想象空间取决于人,在于策划者、参与者和消费者。用人的交流来促进商品交易,最终进一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互。
“被品牌营销包围的年轻人,需要一个可以承托情绪的参与理由,市集是个走出家门就能获取情绪价值、可创造独特‘烟火气’的低门槛场景。”刘先生表示,市集可以与IP、科创、人文等相结合,为本土市场创造更多惊喜,让更多创意成为真正的生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