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记者在舟山体验海洋预报员的日常

大海的“脾气”,怎么去了解

字体:
—2024—
08/19
07:01:52
2024-08-19 07:01:5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韩岑妤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韩岑妤)夏季,是台风活跃的季节,也是海洋预报人最为忙碌的时期。

  2.0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赋予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暗藏风驰浪卷的危险。在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东海局舟山工作站),工作人员正用心揣摩大海的“脾气”——全天候自动监测海洋状况,加密人工观测巡检频次,确保及时准确地提供预报信息,守护航海船只和人员平安。目前,舟山海洋观测数据有效率达95%以上,海域风暴潮、海浪预报准确率达84%。

记者(右)正在测量温湿度。 拍友 王嘉聪 摄

  海洋预报员的日常工作如何开展?日前,我们化身舟山市工作站专业人员的助理,亲身参与了监测预报工作。

  观天——

  台风天,顶风冒雨也要冲到一线

  “做海洋预报,首先得做好观测,了解清楚现在的大海是什么样的。”上午,舟山工作站观测预报室主管姚建波带着我们从舟山市区出发,驱车一个小时,来到位于牛泥塘山山腰处、面向大海的朱家尖测点。

  姚建波告诉我们,朱家尖测点是舟山市31个海洋观测站点之一,也是一个以海洋气象观测为重点的站点,实时监测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从颠簸中回过神来的我,紧跟姚建波步伐,来到站点最里面的机房,只见海洋气象监测系统、地波雷达接收系统、视频监控和数据传输设备等布满了整个房间,机器鸣响声不绝于耳,空调冷气呼呼地吹着,却不见一名工作人员。

  “2018年以前,这里24小时有人值守,随着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的不断升级,数据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大幅提高,就逐渐转变成无人监测站了。”姚建波解释道,“不过再先进的设备也可能产生误差,所以需要定期进行人工观测比对和巡检维护。”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来到户外人工观测空气温湿度。起初,已经提前做了“功课”的我们很是自信,不慌不忙取出通风干湿表,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适应环境,然后拿出橡皮囊吸满蒸馏水,再将橡皮囊的玻璃管口向上插入湿球护管中开始注水,一顿操作行云流水。“快松开橡皮囊!”就在这时,眼看湿球纱布就要滴水,姚建波赶紧提高分贝提醒我,“湿球纱布注水过多,会影响测量准确性,当然过少也不行。”

  我们马上更换了一个新的湿球纱布。这下不敢贸然操作了,一点一点注水,直至湿球充分湿润。看似简单的步骤,事实上门道很多:在接下来的上发条通风环节,不能上得过满,以免折断发条;最后将表放进百叶箱,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有耐心,让表充分感应。

  “9时55分,干球温度31.2℃,湿球温度30.2℃。”10分钟后,我们在手机上记录下人工读出来的数据,并与系统自动观测数据进行比对。“太好了!几乎没有误差。”此时,放松下来的我们才意识到,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液浸湿。

  “高温天,还不是最辛苦的,最怕的是台风天。”姚建波感慨道。

  “遇上台风天,也必须出去吗?”我们追问道。

  “预报预警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如果仪器出现偏差,人力就得补上!”姚建波回忆,有一年,台风直接侵袭舟山,自动观测数据出现异常,他与另一位同事负责那一次观测工作。在狂风中一人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只能两人配合——用一根麻绳两端系牢两人的腰,一人顶着强风走到观测场进行观测,记录下风力、气压等数据后示意另一人把其拽回去。

  测海——

  水文数据异常,凌晨4时赶到现场排查

  “这个站点以海洋气象观测为主,下一站我们要去水文测点。”中午时分,姚建波同事周旭聪招呼我们上车,几乎横跨整个舟山后,我们终于来到舟山跨海大桥下的金塘观测站。 “大海的温度、盐度、潮位等海洋观测的重要数据均来源于此。”周旭聪指着眼前的小屋说道。

  验潮井是水文测点的核心设施之一。周旭聪带我上桥直奔小屋,验潮井被“藏”在一个柜子里,打开柜门,我们蹲下身好奇地朝井里张望,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井深达10多米,寒气逼人。周旭聪介绍,验潮井通过管道和大海相通,井里的水位代表潮位高度。

  这时,验潮井上方的浮子式自动验潮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由浮子、平衡锤、传动轮组成。“它是利用放在验潮井内的浮子随水升降,通过传绳带动传动轮转动,利用传动轮里的轴角编码器实现潮高的自动记录。”周旭聪耐心解释。

  “14时03分29秒,瞬时潮位:2.341米。”我们记录下自动验潮仪上的数据,然后马上跑到小屋外面,人工读取井外水尺的数据。

  井外水尺就笔直树立在海中。“1.6米左右!”午后的阳光很刺眼,再加上海浪一波一波涌向水尺,看得我眼花缭乱,只能报出一个大致数据。我们的“不严谨”显然没能让周旭聪满意,他在太阳下一动不动观察了好一会儿,读出了一个更精确的数据“1.62米”——严谨是从事这份职业的基本要求。

  “两个数据相差很大,难道自动验潮仪故障了?”我们很是吃惊,然而周旭聪却一脸淡定地告诉我,“数据没问题。”原来水尺还有一个“水尺零点”,人工读出来的数据加上“水尺零点”才是潮位数据,而金塘站的“水尺零点”是0.5米左右,现在又正值落潮,人工观测过程中潮位一直在下降,周旭聪结合以上两点,经过测算后得出两个数据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验潮井的旁边是温盐井,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井里的温盐传感器拉上来清洗。机器并不重,周旭聪却一再提醒我:“慢点,再慢点”。“主要是怕碰坏仪器。”周旭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对于海洋人来说,仪器和数据就是天。周旭聪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值班室里远程发现,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数据都显示为零;为了弄清楚原因,凌晨4时就从本岛出发赶来现场查看,原来是传感器被冲出了井外,找到原因恢复数据后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预报——

  绷紧神经,24小时守护平安

  我们又来到长峙岛上的舟山工作站。包括朱家尖测点和金塘观测站在内的所有海洋站数据,最后都归总到这里。这些观测数据被预报人员处理分析后,生成海洋环境预报向公众发布。

  走进观测室,里面设有视频会商系统和海上观测数据监控平台。“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你帮我盯着电脑,如果发现观测点链路颜色异常或数据大幅变动,马上跟我说。”值班人员李直龙给我们派了个活。

  只见数据和链路布满了整个电脑屏幕,我们轻轻点击鼠标,页面在不同观测站点间切换,我们的目光则一遍遍在屏幕上“扫荡”。不到半个小时,眼睛就开始酸涩。

  “金塘站,风速0!”就在这时,一个异常数据瞬间让我紧张起来,马上激动地告诉李直龙。“别急,我们再观察一会儿。”李直龙刚说完,风速就开始慢慢恢复,“如果一段时间都显示为零,就需要第一时间派工作人员去现场。”

  “这还是小问题。”李直龙告诉我们,最怕的是恶劣天气下浮标“添乱”。浮标是用于测量海洋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的设备,又被誉为海上“观测站”,由于系在海底的锚常年受海水腐蚀,有时候会跑掉。他回忆起2022年台风“轩岚诺”影响期间的经历:值班人员紧急发现,嵊泗嵊山海域浮标观测的数据全部消失;站点值守人员顶风冒雨前往现场查看,然而浮标已不知所踪;大家都心急如焚,所幸浮标信号还在,根据信号一直追踪到朱家尖漳州湾一带后,四五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去海边寻觅,最终在沙滩上找到了。“找它不只因为它贵,没了它,数据就不全了!”

  “有了尽可能精确的观测数据后,接下来就看预报员的本事了。”李直龙卖了个关子,领我进入预报室。

  在预报员孙鹏指导下,我们先在电脑上打开浙江海洋预报网页面,里面集成了海温、海流、海面风、海浪的预报数据,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我头皮发麻;又依次打开中央气象台,以及日本、韩国等各个国家的海洋预报天气图,通过天气图来预判天气形势,单单里面不同颜色的图例就让我直呼“脑容量不够用”。将预报数据整合好之后,我发现还有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用汇总的观测数据来修正预报数据。

  “根据预报数据,舟山北部海域,目前的海浪区间在0.8到1.4米,而实测数据已经达到1.5米了,说明预报数据偏低了,那么未来48小时的预报数据也需要进行适当提升,修正到1.2到1.8米。”孙鹏补充道,怎么修正、修正多少就得依靠预报员的经验与技术水平。为了精益求精,预报员们每天还会将自己前一天作出的预报数据与后来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差距、找原因。

  体验结束时,夜幕已悄然降临,而观测室、预报室依然灯火通明——“海洋气象人”24小时守护出海船只和人员平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台风;海洋预报;舟山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