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大学时开始献血的,后来就一直没忘过这件事。”如今,说起自己的献血经历,慈溪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陈妙辉主任医师的语气十分淡然,仿佛无偿献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他从2000年开始捐献全血,起初一年献一次,后来变成一年献两次,至今已献血33次,总计12400毫升。
“血液就是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追溯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动机,陈妙辉说,这与他的好奇心息息相关——自1999年进入大学后,学医的他就对献血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多次从科普文章上读到献血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便一直跃跃欲试。
一天,陈妙辉在校园里看到了学生会张贴的海报——招募无偿献血者,他抓住“机会”马上报了名。不过,等到真正献血时,他才发现参加这次献血的学生并不多。“那时候无偿献血制度刚实行不久,我感觉很多人对这件事仍缺乏意识,或者心存顾虑。”
陈妙辉说,第一次献血顺利完成时,他感觉自己就像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一样,充满了成就感,“当时感觉很好,身体上没有任何不适,精神上则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毕竟这是一个救人的举动。”
参加工作后,陈妙辉始终将无偿献血记挂于心,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他一次次见证了血液对患者的重要性,也一次次坚定了自己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念。“记得有一次,一位贲门黏膜撕裂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被送到我们这里,当时考虑可能要通过外科手术来止血,所以需要大量备血,但正好遇到用血紧张的情况,于是我们心里都打起了鼓,幸好最后我在胃镜下帮他成功止血,避免了外科手术。”
类似的状况,在陈妙辉21年的从医生涯中没少发生。“血液就是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多一个人参与无偿献血,患者的生命就多一份保障。”抱着这样的想法,献完上一次血后,陈妙辉总是在半年的时间间隔(全血的献血间隔为半年)一到,就马上抽空去献下一次血,基本都是“无缝衔接”,只为尽己所能地多献一点血。
既是献血者,也是“宣传员”
对于陈妙辉而言,献血和从医这两条路始终交织在一起,让他有了“两双手”来治病救人——在医院里,作为医生的他用承载医术的那双手化解病痛,而在医院外,作为无偿献血者的他则用撸起袖子的那双手传递希望。
事实上,在献血这件事情上,陈妙辉的胆子一向比较大。从读大学时开始,他的体重就一直稳定在50公斤出头,身板比较单薄。“记得最早献血时,一次只能献200毫升,后来听说能献400毫升了,我马上就换成了400毫升,献血屋的医护人员听到我要献400毫升,惊讶地问:‘你这么瘦要不要少献点?’我当然还是献了400毫升,而且后来一直都献400毫升。”
除了自己献血外,陈妙辉还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参与无偿献血,他的母亲和哥哥都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无偿献血者,而医院里的一些同事得知他的献血事迹后,也被激发了献血的热情。不知不觉中,陈妙辉发现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一名献血者,还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的“宣传员”。
“与亲朋好友聚会时,我也会给他们科普一些献血知识,让他们对献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陈妙辉说,他整个人虽然看着比较瘦,但其实身体结实得很,平时经常跑步和做引体向上、俯卧撑,长期献血并没有影响他的身体素质,这种“现身说法”也帮助他身边想要献血的一些人打消了顾虑,勇敢地加入了献血者的队伍。
“打算献到几岁为止?”对于这个问题,陈妙辉表示自己将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超过献血的年龄限制。同时,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无偿献血,参与无偿献血,热衷无偿献血,享受无偿献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