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1日讯(记者 褚晶君 沈烨婷 共享联盟·海宁 程石冰)蚂蚁是一种常见生物。你曾蹲下来观察它们吗?你了解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海宁市紫薇高级中学16岁的高中生刘浩宇就经常这样做。他对蚂蚁着迷,还发现了新物种。
今年6月,国际动物学领域学术期刊《ZooKeys》刊登了一篇论文,题为《海宁卵角蚁:中国卵角蚁属新种,携脱翅蚁后,与毕氏卵角蚁之关联探析》 。这篇论文详尽描述了在海宁发现的一种卵角蚁属物种的特征与生态概貌。至此,这一新物种的发现被学术界认可。
在这份有众多专业学者署名的学术论文中,刘浩宇作为该物种的发现和采集者,是第三作者。
刘浩宇在卧室里的“微缩实验室”研究蚂蚁。 共享联盟·海宁 程石冰 摄
一只蚂蚁勾起好奇心
“蚂蚁,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我研究他们,就像在观察一个小型国家。”见到刘浩宇时,他正在卧室里的显微镜前,观测一只蚂蚁标本。
一米八的个头,略显黝黑的皮肤,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神专注,说话慢条斯理。刚开始聊天还略微有些拘谨,但说起蚂蚁,他格外善谈。
刘浩宇童年时随父母住在海宁市黄湾镇的乡村,比起和同伴的嬉戏玩闹,他更喜欢“泡”在大自然中——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一朵罕见色彩的小花、拥有奇异斑纹的蝴蝶,都是他儿时结交的“伙伴”。
进入蚂蚁世界纯属偶然。
刘浩宇在野外找蚂蚁。 共享联盟·海宁 程石冰 摄
3年前的一个春天,刚刚上完课的刘浩宇,蹲在草地上寻找用来做标本的植物。突然,他被一只外出觅食的蚂蚁吸引了。
这只蚂蚁细长扁平,比一般蚂蚁个头大,而且是“孤军奋战”。刘浩宇小心翼翼地用一只塑料瓶将其捕获,满心欢喜地带回了家。
对这只新捕获的“伙伴”,刘浩宇知之甚少,他将蚂蚁的照片传到网上,向蚂蚁研究者寻求解答。不久后,答案揭晓——这是一只短猛蚁属的蚂蚁。
为了饲养它,刘浩宇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他对蚂蚁的喜爱由此一发不可收,“没想到,我们随处可见的蚂蚁,起源于一亿四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时代,而且蚂蚁社会在形式和种类上都足以与人类社会匹敌。”
对蚂蚁王国倾注全部热情
研究蚂蚁,刘浩宇投入了100分的热情。
刘浩宇业余时间最常做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在书海里“恶补”蚂蚁相关知识。从简单的科普图书到专业书籍再到晦涩难懂的论文期刊,刘浩宇一边自学,一边上论坛向网友请教,慢慢地琢磨出了点门道;另一件,就是去寻找蚂蚁,学校的沙坑、小区的草地、公园的枯叶堆……这些都是理想的“寻宝地”。有时候,他还会细细观察蚂蚁的行为特征,地上一坐就是半个多小时。
随着研究的深入,普通蚂蚁已经不能满足刘浩宇,“我喜欢找一些稀有、罕见的蚂蚁,它们一般分布在山区、林木中。”
但这并不轻松。每年七月至八月,正值蚂蚁最为活跃的黄金采集时段,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几年暑假,刘浩宇常常冒着高温,去海宁和周边的山里搜寻蚂蚁,因为路途远,中午只能吃干粮。迷路、遭遇暴雨、蚊虫叮咬、摔跤都如家常便饭……
经验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的。有一次采集短猛蚁属的蚂蚁时,刘浩宇被蜇得很惨。“那时候不知道蚂蚁的厉害,全凭手捉,不承想碰到蚂蚁尾部的毒针。”此后,他才明白要用笔管吸虫器、温克勒袋子等专用器材来采集蚂蚁。
体视显微镜(解剖镜)是昆虫形态学研究的标配,可清晰地观测蚂蚁的颜色、形态和特征。刚开始,父母怕影响学业,不支持刘浩宇研究蚂蚁。刘浩宇没钱,就自己动手,从望远镜上抠下了两块凸透镜,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做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显微镜下的海宁卵角蚁。
手工磨制的镊子、塑料瓶改装的培养皿、酱料盒制成的蚁巢……刘浩宇把卧室里的书桌打造成了一个“微缩实验室”。书桌抽屉里别有洞天,为了不被父母发现,刘浩宇偷偷地在抽屉里藏了一个蚂蚁王国——日本弓背蚁在简易酱料盒中挖掘蚁道,截胸弓背蚁在石膏巢中搬运食物,铺道蚁在试管中爬来爬去……这个小小王国,最热闹的时候,住了上万只不同种类的蚂蚁。写作业累了,刘浩宇就会拿出蚂蚁巢穴,观察蚂蚁如何筑巢、挖蚁道。
眼见儿子如此痴迷,刘浩宇的父母也尝试着理解他的小众爱好。
去年中考结束后,刘浩宇收到了父母送的升学礼物,一台体视显微镜。“专注研究的时间越久,越会发现蚂蚁世界广博而有趣。”有了专业显微镜加持,刘浩宇如虎添翼,研究日益深入。
意外发现引起专家关注
2022年暑假,刘浩宇本来打算前往海盐县南北湖景区周边的林地进行蚂蚁采集,由于对路线不熟悉,误打误撞来到了黄湾镇的岳庙山。
采集目标原本是行军蚁亚科的蚂蚁,但刘浩宇搜寻了5个多小时一无所获。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在山脚背阴处的树林里,他发现了一窝长得像毕氏卵角蚁的蚂蚁,并将其带回家。
细细观察后,刘浩宇发现了不寻常之处——这窝蚂蚁有蚁后。“一般情况下,毕氏卵角蚁没有蚁后,这可能是一种稀有的卵角蚁。”
他拍下蚂蚁的照片,发在网络上和网友讨论。有蚂蚁爱好者指出,分布在中国的有蚁后卵角蚁是八节卵角蚁,拥有八节触角,而刘浩宇找到的这种蚂蚁触角有九节。现有记录的九节卵角蚁,只分布在泰国。
这意味着,刘浩宇采集的这窝蚂蚁,要么是新记录种(已知物种新的分布记录),要么就是从未发现的新物种。他的照片也引起了蚁学家的关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组成员刘乘源主动与刘浩宇联系,希望他将这窝蚂蚁送给他们做研究。
最终,刘乘源、广西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高琼华等相关学者,对刘浩宇赠送的这窝蚂蚁进行研究后,正式确认它们是一个卵角蚁属的新物种。
按照惯例,作为发现者,刘浩宇可以给新物种命名。深思熟虑后,他根据标本的发现地将其命名为“海宁卵角蚁”。
刘乘源说,海宁卵角蚁与毕氏卵角蚁之间亲缘关系紧密,对于阐明毕氏卵角蚁中蚁后缺失现象的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意外发现,让刘浩宇收获了很多掌声。“刘浩宇是我们班的生物课代表,他对于科学有一股坚持不懈的钻研劲。”班主任刘超老师说,刘浩宇还曾经送给每个任课老师一个自己制作的精美蚂蚁标本,并配有二维码,扫码就可以读取对蚂蚁标本的详细介绍,这让老师们既惊讶又欣喜。
最让刘浩宇开心的是,父母也重新认识了他的爱好。父亲答应他,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可以资助他购买研究设备。明年春节,母亲还打算带他回湖南老家的山上找蚂蚁。
刘浩宇说:“以后读大学我想学生物科学专业,继续进行蚂蚁的行为学以及基因组方面的研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