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守己、适己和悦己

字体:
—2025—
08/12
09:38:37
2025-08-12 09:38:37 来源:浙江宣传

  “你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活成我喜欢的样子。”这几天正在热映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令众多网友心有戚戚。有网友直言:“在小妖怪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和电影开篇时的小猪妖一样,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背负了太多别人的期待,想要活成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样子。但渐渐地就会陷入一种盲目努力的迷茫中,发现“自己”被弄丢了。

  那么,面对“找回自己”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两大人生课题,我们该如何作答?对此,笔者想到了三个词。

图片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片段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守己

  “浙江宣传”曾在去年底的新年献词中提到,网络平台对同龄人压力的放大、与外界差距的渲染,让我们会不自觉地拿来剪裁自己。身处其中的我们,若想抵御这般纷扰,“守己”是关键。

  “守己”的第一步,可以从守住“主体性”开始。

  或许有人会疑惑,什么是“主体性”?这个在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就是一种“我的人生剧本,由我自己执笔”的自觉意识。

  浪浪山的小猪妖身上就流淌着这种意识。曾经,它被困在“想得到他人认可”的枷锁里,越努力,越心酸。屡屡受挫后,小猪妖的“主体性”意识被催醒——我是《西游记》里的配角,却可以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于是,小猪妖不再执着于寻求“大王”的认可,毅然选择离开“浪浪山”这套不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才会有后来它和伙伴们的“取经之旅”。

  可见,“主体性”赋予我们的正是作为人生“导演”与“主演”的清醒与力量。愿我们都能像小猪妖那样,守住“主体性”,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活出自我。

  “守己”,守住的还有信念感。电影中,当小妖怪们被告知没有背景的它们,想去取经只是一场徒劳时,其他三只小妖或投降、或犹豫、或放弃,唯有猩猩怪兀自坚持着除恶扬善的理想,在悬崖边喊出“我是齐天大圣”以示反抗,这种极强的信念感所带来的相信的力量,让内向敏感的猩猩怪化身坚定守护者,守住了取经的真义,也守住了理想的自己。

  生活在社会网络中,我们很难不被他人影响。比如他人的功成名就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又比如社会时钟的存在让我们倍感压力。如若无法坚守住内心的秩序,这些外力便极易打乱我们的节奏,最终导致我们信念动摇。

  “守己”教会我们适当屏蔽外界的声音,不为外物所干扰,选择自己所相信的,相信自己所选择的,走好每一步路。如此,便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锚定成长的方向,并有目的地积蓄力量。

图片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截图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适己

  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所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抱着“适己”的心态,我们所参照的不是外界标准下的“最好”或“最完美”,而是基于当前条件的综合考量,勾出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那个选项。

  一个“适己”的选择,能给到我们自洽与满足,也能让我们活得清醒。

  电影中,小猪妖在大王洞兢兢业业,考编三年都未能“上岸”,最终走上取经之路,在战胜一场场困难中,逐渐找寻到自我。从过去“显赫”大王洞中的边缘小妖到“草根取经团”的领头人物,我们在小猪妖的身上真正看到了其闪光之处。这何尝不是一种“适己”的选择呢?当下,一些人在找工作时一开始摸不准方向,就随大流紧盯大平台、热产业,为了某个机会甚至挤破脑袋、削足适履。可“强扭的瓜不甜”,在上岸入局后,有的人便会被那些“自己明明不想干,却又不得不干”的工作搞得身心俱疲。

  而一份价值观契合的“适己”工作,则意味着你可以在不用勉强、不必内耗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优势,让你更能调动起做事的动力。

  同时,“适己”中还包含着“适度”的智慧。有时候,承认自己的局限,做事量力而行也是一种“适己”。深谙此智慧,便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对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情说“不”。

  “适己”鼓励我们独立思考,以自我为尺度作出选择,去应对生活抛来的难题。但“适己”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认知的提升与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地调整。找到“适己”的道路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自我觉察。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我们不必把自己硬塞进不合身的框架里。适己”的“适”,说到底还是“舒适”的“适”。学会调整奋斗的姿态,找到最自在的状态,这不是妥协,也不是躺平,而是懂得生活是自己的,舒心比“正确”更重要。

  三、悦己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港剧里的经典台词道出了“悦己”的本质——取悦自己以拥抱快乐。

  “悦己”,是个近几年被频繁提起的热词。商业领域喜欢拿“悦己”当噱头吸引顾客,不得不承认,在不断的鼓吹下,“悦己”已悄然在当代人内心深处回响。

  但很多人对“悦己”的态度,又有些微妙,虽心向往之,却不敢至,也不能至。因为从小的教育已经把“玩乐羞耻”的观念根植于骨子里。“年轻人领导肯定派活多,好好表现就对了”,小猪妖妈妈的嘱咐,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长辈眼中,享受快乐往往不是最优选,甚至有好逸恶劳之嫌。

  比如学生时期的春秋游,总会玩得心事重重,因为结束后就会被老师要求交一篇游记;又如工作后请年假,收拾行李时总要纠结一下是否带上电脑,生怕休假中途有紧急的任务要处理;再如勇敢辞职后,本来信誓旦旦地说要好好休息,结果没过几天就开始焦虑,生怕自己被社会抛弃……在玩乐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隐隐的不安甚至负罪感,仿佛无所事事的娱乐和放松就是在浪费生命,就是愧对某种无形的期望。

  但“享受快乐”本身就是一件重要且值得追求的事情,它不需要非得服务于“更有意义”的目标,才被允许存在。

  “悦己”这个词就是在提醒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自己不为功利目的,去做那些让你眼睛发亮、嘴角上扬、心头一暖的事,去享受一份过日子的纯粹。

  当然,悦己”绝非“放纵”的同义词。它意味着在理性考量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后,选择对自己长期有益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那种只顾眼前痛快,无节制地满足欲望或沉溺于即时快感的生活,不是在“悦己”。“乐极生悲”,短暂的极致快乐后,面对的将是无尽的空虚。

  作家李娟在她的《冬牧场》里写道:“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孤独或许是人生常态,然而,希望在前方,找到与自己的相处之道,在这茫茫天地间,亦能在“守己”的定力中、“适己”的环境中与“悦己”的滋养中,款款独行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