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杭州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员刘恬媛——

患者重生之喜,如一束光照亮心灵

字体:
—2024—
09/03
06:55:04
2024-09-03 06:55:0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朱平 通讯员 张燕军

  工作中的刘恬媛。

  刘恬媛(右)、急救医生(左)与患者合影。这是刘恬媛通过视频远程指导抢救成功的第一个心脏骤停患者。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浙江在线9月3日讯(记者 朱平 通讯员 张燕军)“按我数的频率来,1、2、3、4……边上有人吗?找人去拿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打开AED开关,继续按压不要停。别挂电话,一定要和我保持联系,等到医生来……”

  午后的杭州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大厅,95后调度员刘恬媛提高了嗓门、紧盯着视频,远程指导现场施救,同时手指迅速敲击键盘,记录病情并上传信息,以便及时调派急救车辆。直到急救医生赶到现场,刘恬媛才松了口气。

  暑期的120调度大厅,就像上了热搜的杭州天气,热辣滚烫。刚过去的8月,杭州120平均每天接到近1700个急救电话,最多的一天出车567趟。这支由31人组成的医疗急救调度团队,承担着杭州主城区西湖、拱墅、上城、钱塘、滨江5个区500多万人口的急救电话接听、应急处置指导等工作。

  2023年,视频远程指导急救系统在该中心进入常态化运行,急救专业团队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比增长70%,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院前心肺复苏水平。截至今年8月底,该中心通过视频远程指导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已有96例。其中,入职仅一年的刘恬媛便隔屏救了12例,在“中心排行榜”上位列前三。

  美术生跨界

  隔屏也能救人?一年半前,连120调度员职能都要上网搜索的刘恬媛,没想到会干上这一行。

  2023年3月,美术生出身的刘恬媛入职杭州市急救中心。此后,急救中心视频远程指导急救系统渐渐进入常态化。

  经过5个月的专业培训和带教学习,刘恬媛正式成为120调度员。视频通话技术的引入,让她的工作进一步直面患者。

  当年9月,杭州某高校举行足球赛时,一位患者心脏骤停,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员通过视频电话识别病情,及时指导心肺复苏,同时告知最近AED所在位置,在专业队伍接手后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随后这件事上了热搜,刘恬媛说,从那时起,视频远程指导急救系统渐渐被更多人知晓。

  “我隔屏救的第一个病人,比这还早一个月。”说起自己第一次独立抢救回的心脏骤停患者,刘恬媛至今还带着点小激动。

  “去年8月9日,一家单位食堂的工作人员操作电器时不慎触电,倒地不起,工友们帮他打了120。”刘恬媛回忆,当时电话那头非常嘈杂,时不时还有“掐人中,掐人中”这样的“场外指导”。

  仅凭电话,刘恬媛难以准确了解患者真实的病情。虽然焦急,但她很清楚,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作为调度员必须冷静和坚定。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她向报警人的手机发送了一条短信:“请点开短信中的链接,让我通过视频看看病人情况。”

  很快视频接通,刘恬媛远程查看患者后,迅速判断为濒死呼吸。她通过视频对报警人说:“我来教你怎么做,把你的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另外一只手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往下按,1、2、3、4……”在报警人按照指导施救的同时,刘恬媛通过“杭州AED在线平台”发现,离现场不到400米处就有一台AED,她立刻让患者工友取来,并指导他们使用。

  这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院前急救时间。几分钟后,急救医生到达现场,迅速对病人展开进一步救援,很快生命体征监测显示:病人已恢复心跳。

  “救人的感觉特别好,没想到美术生出身的我也能有这样宝贵的经历。”那晚回到家,刘恬媛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篇“小作文”后,久久不能平静。

  破解隔屏新挑战

  通过视频判断患者的状况,破解了此前远程电话指导的局限性,但这也给刘恬媛和同事们带来了挑战。

  “视频远程指导急救系统现在主要运用于心脏骤停患者,但磨合起来不容易。”岗前培训时,刘恬媛学习了如何判别濒死呼吸,“这个时候患者口唇发紫,呼吸很费力,呼吸间隔一开始可能是两三秒钟,但很快就变成五六秒。”通常情况下,病人家属无法识别,需要调度员快速判断,从而及时指导救援。

  刚开始缺乏经验,刘恬媛难以迅速判断。于是,她注重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观察他们的处理方式。每次科室例会上,急救医生和调度员会分享经验,对刘恬媛来说,这样的内容就像爆款短剧一样让她着迷。

  渐渐地,她进一步掌握了窍门:如果患者口唇颜色异样,叹息、用嘴呼吸,或是腹部起伏非常明显且费力,大概率是濒死呼吸。“我们都想多学点,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患者的特征,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刘恬媛说。

  除了力求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帮助报警人克服心理障碍,并能在视频指导下施救,也是一个挑战。

  以往,在现场,即便学过急救知识,报警人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出于心理压力,往往不敢救、不会救。

  在刘恬媛印象中,急救时能主动出手相助的报警人少之又少,经视频远程指导,这一年多,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尝试在第一现场救人。

  去年,一位老人在家中晕倒,调度员判断是心脏骤停,通过视频远程指导,老人的孙子现场开展急救,并让家人拿来小区的AED,一次性除颤成功。

  生死时速中有温情

  急救争分夺秒,无疑是紧张的,但其中也不乏温情,并不断为刘恬媛和同事们增添动力。

  在杭州市急救中心有个传统,当心脏骤停病人恢复后,调度员和急救医生会去看望那些在他们手中重生的人,这样的访问不仅是对病人康复的庆祝,也是对急救人员的鼓励。

  去看望自己第一个隔屏施救成功的患者时,刘恬媛特地画了个淡妆,很早就出门,坐地铁赶往钱塘区的医院。一路上,她想象着患者恢复后会是什么样,“结果到了病房才发现,他还不能走动,而且是个非常腼腆的人。”刘恬媛说,但她从患者微笑和道谢声中,读到了满满的善意和感激。

  这种重生的喜悦,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心灵。刘恬媛说,一次成功的救助,就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能帮到他们真是太好了”。

  还有一次,是在深夜,调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刘恬媛迅速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老母亲的声音几乎细不可闻:“我的孩子……她……她在窗台上……”刘恬媛尽力安抚老人:“请您冷静,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老人稍稍平静了一些,她告诉刘恬媛,她女儿30多岁了,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今晚喝了酒,情绪非常不稳定。“她不让我靠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敢进她房间……”怕刺激到女儿,老人只能躲在隔壁房间悄悄拨打120。

  刘恬媛耐心地听着老人的诉说,不时给她一些建议:“您现在最重要是默默地陪伴她,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并循序渐进地安慰她。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的医学指导。”渐渐地,老人家里的状况渐渐稳定。结束通话前,刘恬媛宽慰老人:“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挂上电话,刘恬媛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在这个不眠之夜,她温暖了一个家庭。

  如今,刘恬媛对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她还积极参与急救中心组织的各类公众急救培训,将自己在一线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她相信,通过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将来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患者;杭州市急救中心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