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峰回路转,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这群可爱的医生一次次帮助我母亲转危为安。特别是为了给她做穿刺,两个医生抱着我妈足足半个小时。”昨天,在越城区人民医院内科病区,医护人员正在给92岁高龄的王奶奶做检查,她的儿子一边讲述,一边向查房医生表示感谢。
3个多月前,王奶奶的到来,给这里的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她的病非常特殊。王奶奶的儿子说,母亲的病情犹如过山车,是这里的医生“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坚定信念,给了母亲和家属过五关斩六将的信心和力量。
九旬老人,住院查出14种病
事情得从今年5月30日王奶奶被救护车急送入院时说起。当天下午,王奶奶被120送入该院急诊时,正好是内科医生王寅等人当班。他回忆,老人因为有阿尔茨海默病无法用言语和医生交流。根据家属讲述,患者症状轻微,但反应明显迟钝。
当天,老人被安排到了住院病区进一步检查。可陆续出来的各项检查结果,让人惊掉下巴:脓毒性休克、泌尿道感染、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右侧股骨骨折、阿尔茨海默病、高钾血症……大病、小病,急病、慢病,加起来足足有14个病种。
病情一下子变得凶险。比如脓毒血症,是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一种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者可发展成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非常高。与此同时,她小便不畅,存在肾功能衰竭。然而,在治疗方面两者互相矛盾的是:脓毒血症休克需要补充大量液体,但肾功能衰竭需要严格限制水分,也限制了很多药物的使用……
补不补水?补多少水?此时,两项“危急重症”病情的诊断和处理,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医护团队和患者家属的心头。而更为艰难的是,因为患者年老体弱,加上此前有家属在ICU抢救留下了心理阴影,在医生提出有创性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委婉拒绝了。这让治疗的难度陡然增加。
抗感染、升压、补液、护肾、营养支持……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与家属沟通解释,一遍遍向他们剖析病情和治疗方案,很快,医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得到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认可,最终积极配合。王寅说,回头看,当时医生的每一个措施,都犹如钢丝上跳舞。不过庆幸的是,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10多天后,患者各项指标好转,大家总算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一波三折,抢救难关一个个攻克
就在大家以为老人转危为安、准备办理出院手续时,一场“带状疱疹病毒”(俗称蛇缠腰)不期而至。这让原本抵抗力低下的她引发应激性溃疡出血、重度贫血,情况危急。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决定为其输血。但输血后,新的危机又出现了,患者出现了心衰……一连串的变化,让患者的身体状况雪上加霜。“生命体征、很多指标又临近危急值。”王寅说,一边止血治疗,一边抗心衰药物治疗,面对新的挑战,医护人员再次投入到新的救治硬战中。
到了7月下旬,当医护和家属为病情再次改善而庆幸时,患者的病情又再一次恶化。起先,患者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重症。紧接着,心衰、呼吸衰竭、大量胸腔积液等问题接踵而至。患者的氧饱和度持续走低,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
按病情需要,当时老人情况已需要转到外院ICU,但患者家属坚持要在他们医院治疗。庆幸的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相处,医生与家属逐渐建立了信任关系。最终,经商讨,患者家属同意经床边胸腔穿刺引流,结合高流量吸氧、抗病毒、抗心衰、补充白蛋白等抢救措施。
手抱患者,两个医生坚持了半个多小时
王寅说,每一个症状都像是一个个难以攻克的堡垒,而这些堡垒又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胸腔穿刺引流,是在患者背部以穿刺的方式把胸腔内的积液引流出来。这一操作,如果是正常人,也许可以跟随医嘱顺利进行。但是老人除了年事已高,还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肢体动来动去,语言无法沟通,操作难度非常大。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医护团队深感压力巨大。“我在正面抱着她,你在后背穿刺。”为了降低难度,内科主任孙强和医生寿鹏飞等人提出。
7月29日,病床边,两位医生前后搭档,一个正面围抱着老人,一个后背穿刺引流……两人保持着同一个姿势足足半个多小时。老人胸腔内的积液缓缓排出,呼吸也渐渐趋于平和。看到这一幕,站在一旁的王奶奶亲人,眼底都泛起了泪花。“真心不容易,母亲年纪大了,我们当儿女的都没这么抱过她,更何况是非亲非故的医生……”王奶奶的女儿说。
患者再次转危为安。不过,此时医生们还无法放松,在病床边来来回回,严密跟踪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护士们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者,定时为其测量生命体征、更换药物、清理身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患者生命。
王寅说,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医护人员不仅展现出了高超的专业技术,更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王奶奶的儿子说,一场场的“硬仗”打下来,是医者仁心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