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留学机构测评,以为“学姐”在引路却是商家在挖坑

字体:
—2024—
09/24
08:42:12
2024-09-24 08:42:12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张源

  以为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想到却是“商家挖坑,用户踩坑”。

  测评,原本是网友间的一种互助方式。人们把购买了商品的体验、优劣进行分享,供大家参考。然而,当测评成了伪装的广告,不顾商品、服务本身好坏,只以出货为目的,则着实容易让人踩坑。

  还有更过分的,当前,一些社交平台上,存在着不少打着“留学机构测评”幌子的广告,一张张“红黑榜”看似是“学长学姐”在蹚路,实则是留学机构利用“测评”引流。

  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榜单上,红榜未必红,黑榜不一定黑,倒是把学生们的留学之路给搅黄了。

  图源:视觉中国

  用户:私信给“学姐”,销售找上门

  欢欢(化名)是一名在浙江读书的大四学生,早在年初,就开始为下半年申请去香港留学做准备。

  为了找一个靠谱的留学中介机构,欢欢在社交平台上看了不少测评。有的是点赞上百万的红黑榜测评,有的是揭秘内幕的避坑帖。海量的信息里,欢欢确定了几个自认为可信度很高的帖子。欢欢告诉记者,她找的帖子都是那些自称是升学成功的学长学姐,只要留下联系方式,就能够免费帮忙解惑。

  于是,欢欢就给几位“学姐学长”私信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升学秘籍。结果没想到,电话是很快就打了过来,可是电话那头的,却是一个个留学机构的专业销售员。销售员们都是差不多的话术——“有私人资源”、“文书翻译有经验”、“成功案例太多了”……有的还通过社交平台,给她发来看似很正规的“红黑榜”。

  自称是升学成功的“学姐学长”。某平台网络截图

  在销售员的一步步引导下,这个暑假,欢欢签约了一家“红榜”上的留学机构。根据合同,申请香港留学的中介费用总计2.3万元,欢欢先支付了1万多元,当文书等材料制作完成,学生确认无误后,再支付30%,拿到录取通知后再支付剩下的20%。

  结果,刚进入材料准备阶段,欢欢就发现这家机构的不靠谱。比如,香港某高校的申请开放时间是9月初,原计划此时机构应该出具所有文书材料,他们却擅自改期到10月中下旬,并告诉她完全来得及,但是从往年来看,只有985、211学校的学生才来得及,而欢欢是双非学校,如果不抓住第一波申请时间,后期根本来不及修改材料,很容易导致错过正常申请时间;在雅思考试不顺利的情况下,该机构出现内部分歧,不同老师说法各有不同,有的说要继续考,有的说其他条件到就够了,还有的推荐其他较差的学校保底;此外,文书翻译写得像AI生成,基本格式有误、语法错误、出具的文书和申请的方向贴合度不符,对接的老师电话不接,信息回复不及时,甚至直言手头上学生太多了顾不过来,这让欢欢大跌眼镜。

  无奈之下,欢欢不得不提出退款解约,机构却表示,由于已经服务过,需要收取总额的70%,也就是说,想要解约,除了先前支付的50%不退,还欠机构5000元。这让欢欢气得马上拨通了投诉电话,但是等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发现,由于合同上的一些“霸王”条款,增加了监管难度,最后只能起到调节作用。但欢欢已经不敢再让该机构继续申请,1万多元算是打了水漂。

  “我现在只能再花5000元找人帮忙润色文书,自己去申请学校,剩下的部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欢欢说,目前自己正在积极备考雅思,不想再跟机构过多纠缠,耗费时间和精力。

  图源:视觉中国

  机构:不愿被测评,就要上黑榜

  留学机构和测评,究竟是怎么凑到一块儿去的?

  这首先要从当下人们的消费习惯说起——消费者爱看测评。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近八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观看第三方测评,涵盖美妆、汽车、数码、美食、母婴、游戏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测评、分享类内容,也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除此以外的一个现实因素是,学生们需要测评。当下,留学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为避免踩坑,找测评本是一个有效的途经。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经营范围中含“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存续企业有26.8万多家,有6.3多家企业显示经营异常,其中2500多家留学服务机构有过法律诉讼等信息。

  这段时间,针对各类假测评,潮新闻记者也走访了杭州多家留学中介机构。没想到,这些机构面对测评号,也是大倒苦水。

  杭州一家中型留学中介机构负责人表示,最头疼的就是被测评号盯上。如果不和这些测评号合作,就会很容易被贴上“暴雷”“避坑”“黑榜”的标签,就连有些老牌机构都很难避免。而一旦与测评号合作,对方就会抽取高额的费用,“中介费一般在签约总额的30%至40%,多的能达到50%。”上述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某平台测评号。网络截图

  为了不被抹黑和留住现有客源,许多留学中介机构往往只能向测评号妥协。“其实测评号背后的机构推荐来的学生签约率并不高,比如我们机构擅长英国等欧洲国家,但是测评号推荐来的学生希望申请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测评号往往只给了学生的姓名和电话,就能拿到佣金。”该负责人表示。

  测评号的介入,引起的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留学中介机构的利润被摊薄。为了控制成本,有的机构从质量优先变成了跑量当前。特别是针对测评号推荐来的留学生,更须压缩成本。一位老牌留学机构的老师说,绝大多数只能拖延部分学生的申学进度,压缩服务时间;有的文书直接用AI或外包,核心业务能力不足,只管销售,不管服务。更有一些大胆的机构,调换学生资质以保录取,一旦材料被海外学校发现作假,会被校方视为舞弊,学生会被拒绝申请且撤销学位,甚至可能“涉案”;还有的尽力说服学生花更多的钱,却用简单的服务申请“保底”学校,从本该能申请排名前50的学校,变成100名开外的学校,完成合同里的“有学上”。

  图源:视觉中国

  监管:真假难辨,筛查难度大

  与传统商家相比,测评号这种介于个人与机构之间模糊地带的存在,确实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有93.1%的“第三方测评”账号,测评标准前后不一致,主观性强,不严谨,有55.7%的账号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还有35.7%的测评账号存在虚假宣传,以偏概全,故意诋毁同行商品进行不正当竞争。  

  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对于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都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有“广告”“赞助”“优惠券”“购买商品链接”等标识的测评一般都比较好辨认,但更多的是个人测评号,发布时多以主观视角出发。对于这类测评,平台方表示,目前的技术手段确实无法准确筛查,监管难度较大。

  目前,这些平台也在增强审核能力,设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和举报。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多道审核,存在明显广告性质的帖子明确标识为“广告”,避免误导用户。如有虚假信息或误导性言论,平台将采取删除内容、禁封账号等措施。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测评号的狂轰滥炸,学生和家长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对此,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成一飞律师建议,签约前,学生先核实机构资质,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该机构的口碑,不要偏信测评号中的“包过”等前期宣传。在合同中要明确服务内容和时间节点,包括申请学校、文书撰写、签证办理等,每一项的服务质量应当尽可能在合同中有所明确,比如修改几次达到什么质量,尽可能在合同上细化。

  “比如欢欢的合同中,有一条‘文书只要开始头脑风暴,就需扣除合同总额的70%’,”成一飞说,这条内容属于免除或减轻机构的责任等与学生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存在不合理不公平,且没有明显标注和强调提醒,所以在法律上该条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条款。

  对于学生来说,尽量将申请的学校和专业范围缩小,对机构服务要求细化,机构利用合同条款钻空空间则会更少,风险也将减小。同时,自身要注意保存好合同原件或复印件,及时整理所有和留学机构的沟通记录。更要关注服务合同中违约责任条款的表述,是否清晰界定双方的违约责任、赔偿标准适用等问题。

  此外,对商家来说,如果发现测评机构与其他商家暗地里合作,肆意向自己“泼脏水”,就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这也是将这些无专业检测能力的第三方测评机构清除退出消费市场的自力救济行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当前,一些社交平台上,存在着不少打着“留学机构测评”幌子的广告,一张张“红黑榜”看似是“学长学姐”在蹚路,实则是留学机构利用“测评”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