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记者 赵路 丁珊 通讯员 谢雯艳 冯渲茗)钢筋铁骨的机器,如何被一步步训练得像“人”?在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里的训练场,记者目睹了在AI加持下,机器人变“聪明”的过程。
不久前,记者走进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研发大楼。经过装配间、测试间、实验室……每个房间里,都有一群年轻人正埋头攻关,偶尔还有抱着零件的年轻人在走廊上一路小跑。这样的分秒必争,与大楼门口悬挂的横幅“冲刺四季度”匹配度甚高。
在五八智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正运用动捕技术训练人形机器人。 记者 曹坚 摄
在实验室,00后小伙杨世明一身黑衣,不断抬手、抓取、拥抱……身边一台被挂在铁架上、只有上半身“骨架”的机器人,正模仿着杨世明的每一个动作。
“这件黑衣服可不一般!”在杨世明的示意下,记者伸手一摸,在贴近肩、肘、手的织物夹层里,塞满了小如纽扣、大如火柴盒的探测器。这样的探测器一共60多个,记录着杨世明各个关节的空间位置信息。杨世明身旁,90后姑娘占怡雯正将探测器发来的信息翻译成数据,通知机器人,继而让机器人做出相应动作。身后,同为90后的周鑫磊将整个模仿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归档,继而进行分析和深度学习,不断改进机器人的发力和协调性。
“这样的测试,每天要持续近10个小时。”查长海是这个小组的组长。他说,预计明年一季度,五八智能将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这距离其第三代产品D11人形机器人亮相间隔不到5个月。“如果不能越跑越快,我们就会落后。”查长海说。
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突飞猛进。据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将达750亿元,占世界总量的32.7%。不仅五八智能,宇树科技、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国内头部企业,今年也争相发布了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
“爆发式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模型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运用。”五八智能总经理陈鹏告诉记者,传统机器人大多按照编写的代码完成任务,导致其动作和功能有限,“AI的加入,将‘人教机器’进化为‘机器教机器’。不仅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让机器人具备了感知和判断能力,让它们更加智慧,更接近于人。”
以五八智能为例,今年7月,由其研发的D11人形机器人“工厂版”走上了四川一家3C企业的生产线,它不仅能用手抱箱、搬运物料,还能左右开弓——右手撕掉产品上的标签,贴在包装袋上,左手举起扫码枪录入相关数据。这款机器人获厂家点赞:“任务完成有序、流畅,值得进一步推广。”
产品完成“见习”后,五八智能团队来不及庆祝,就设定了新的任务:明年一季度,开发出能力更强、更聪明的进阶版机器人,进入更多工厂和更复杂的生产场景“打工”。因此,整个团队又一次进入了夜以继日的“攻坚”模式——
在实验室里,除了查长海小组,另一队人马正围着一台已穿上外壳的机器人忙碌。“我们的任务,是加强机器人的‘小脑’,让机器人身体更为协调,未来可以适应4S店、旅游景点等场景的导引互动类任务。”该组组长杜睿龙告诉记者。
紧挨着实验室的装配间和测试间里,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装配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金属圆柱体——它们都是“关节”,被工程师从一个个零件和一块块电路板组装拼接起来,成为机器人能做出灵活动作的关键支撑;测试间里,“关节”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测试仪器上,日夜不停转动,做着稳定性试验。工程师们一会儿盯着数据屏幕,一会儿埋头记录数据,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虽然发展得特别快,但人形机器人领域仍有诸多不确定性。”陈鹏说,“目前人形机器人并未建立标准体系,这给规模化量产、推广应用带来新问题。”
应对“不确定”的最有效武器,就是不断尝试和互相协作。在云栖小镇中大银座写字楼一楼,近千平方米的宽阔场地已整修一新。“这是我们在合作企业支持下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陈鹏介绍,这是一个开放平台,将为我省各大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等提供检测试验服务、AI训练、中试转化服务等。
“明年6月,基地一期就能建成。未来,这里可容纳近百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检测。”陈鹏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在他憧憬的未来里,人形机器人不止于“形”,还将成为人类的好同事、好朋友和好帮手。
【短评】做新领域的破局者
很多业内人士将2024年称为机器人发展新元年。这个拥有百年发展史的产业今年进步神速,而中国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力量,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约三分之二。人形机器人已和新能源汽车、生成式AI等一样,成为我国科技和产业“后发先至”的又一经典案例。
记者深深感受到,所有的超越绝非轻易获得,而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夜以继日的攻关一点点积累的。诚然,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为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点燃了新引擎,但从“追赶”到“领跑”,注定前方的参照越来越少,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多。我们更需要加倍努力,去翻越前方的高山险峰。
所幸的是,我们身边不乏“破局者”。五八智能、宇树科技、云深处……这些优秀的本土企业,正在拼命努力。不少创业者,拎着行李来浙创业,从两三个人起步,一步步发展成为上百人的成熟团队。他们在实验室里潜心攻坚,胡子拉碴、头发凌乱,却不妨碍他们成为“门面”,引领整个行业进击向前。
正如在采访中,科研人员反复提及的一句话:“闯关无捷径。”纵然壁立千仞,我们已经在攀登的路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