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宁波市疾控中心获悉,宁波已建成国内首个可开展全域传染病智慧化监测的预警平台。在2024年的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中,实现了传染病病例发现时间平均提早超48小时,疫情实时预警响应时间小于24小时。
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2022年部分地区暴发的猴痘疫情……传染病的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传染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2024年8月,国家疾控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建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我市于2021年率先谋划,开始搭建重大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预警与防控服务平台,历经三年,目前已建成了可开展全域传染病智慧化监测预警的平台。就在前不久,该监测预警平台案例获评2024年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
可同时监测41种法定传染病、7种症候群
据了解,我国传统的传染病预警系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对确诊病例数据的分析,以出现聚集性疫情为预警起点,导致预警时间明显滞后;预警数据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告,缺少对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信息,如患者症状、网上寻医问药记录、生活史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
宁波市新建成的智慧化监测预警平台,将医疗机构产生的临床诊疗数据、电子病历等信息与传染病报告卡数据进行综合集成,构建了互通医疗机构和公卫系统的“数据网”,数据可跨部门实现交互共享,可同时监测41种法定传染病、7种症候群,并集成了3类特色传染病专题库、潜在新发传染病监测及应急综合分析等功能,实现了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新发输入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
疫情预警响应小于24小时
传统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主要依托于医疗机构诊断发现及传染病报卡上报,取决于传染病诊疗的精准度,但凡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就可能导致传染病扩散。
以登革热防控为例,2023年,我市通过平台“登革热专题应用库”,早期发现并成功处置登革热病例4例,这4例登革热病例在医疗机构就诊时很难第一时间被发现,但通过“登革热专题应用库”,实现了登革热监测病例的第一时间智能识别,并将患者信息实时推送至属地医疗机构进行核实,经属地医疗机构介入调查后确诊为登革热,从智能识别到确诊,全流程不超过24小时,实现了苗头事件早发现、风险干预早落实。
病例发现平均提早超48小时
2024年9月,正是登革热发病的高风险时期,宁波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发现一例登革热输入病例。
该病例为高校学生,处于人员密集区域,校内蚊媒密度高,传播扩散风险较大。病例就诊后,预警平台依据“自定义风险人群监测队列”模型配置医疗数据组合,自动抓取关键要素并智能分析判定该病例为登革热监测病例,实时向属地发出登革热单病例预警信号,经属地调查核实上报,区、市两级实验室检测,明确为输入登革热确诊病例。
按传统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本土疫情一般于发病传播三到四代后才会被发现,而通过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对输入病例的识别发现时间提前了超48小时。由于早发现、早预警,在2024年全球登革热高发,登革热输入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我市成功实现了无登革热本土病例发生的显著成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