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7日讯(记者 金梁 来逸晨)日前,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吹响了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冲锋号。
如何下好这盘棋?1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亮出具体“作战图”。
战略目标,概括起来聚焦三个数字:“3篇文章”“5大原则”和“4个阶段目标”。
即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3篇文章,把握“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新创业、勤劳致富”5大原则,分设2025年、2027年、2030年、2035年4个阶段,最终实现“全省域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现场,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委改革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社保厅,分别围绕相关工作作出解读,共富路上步履更为扎实坚定。
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作为连接城乡的中间环节,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浙江高度重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自2023年起就把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万工程”列入省“十项重大工程”一体推进。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海涛透露,接下来,我省将持续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2025年拟安排500个左右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00亿元以上,进一步促进县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
其一,做强特色产业。近几年冒出的德清地理信息、嵊泗贻贝、洞头海上风电、常山胡柚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地方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尤其针对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海岛县,我省将持续深化“一县一业”产业培育机制,因地制宜推动跨越类山区海岛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类山区海岛县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27年,实现跨越类山区海岛县“一县一个百亿级产业”全覆盖。
“关键要提升县城产业平台支撑能力。”陈海涛说,明年我省将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万亩千亿”、特色小镇等各类产业平台,实现县域内产业的进一步集聚,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9%。
其二,做大做强中心镇。得益于发达的民营经济,浙江是全国千强镇的聚集地,“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显示,浙江224个镇入选,总数居全国第二位。
如何发挥这些中心镇的节点作用?我省将在省级中心镇基础上深入推进小城市培育和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做法予以推广。同时,指导相关地区选择部分镇编制“一镇一方案”,针对性加强支持,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
全力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重中之重是农村农民。1月1日,全国首部“千万工程”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正式施行。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浙江将以此为契机,将“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推动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诗画浙江和美乡村。
其中,打造片区组团格局是未来工作的一项重点。比如在安吉余村,这几年联合周边1镇2乡的23个村,以50倍空间布局推进“大余村”建设,吸引2000多名青年入乡发展,人气很旺,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些年探索的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的共富之路,未来将重点培育。
乡村,除了美,也要富。去年,我省聚力做好“土特产富”,制定了全省“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方案,分项召开了绿茶、杨梅、地方猪、土著鱼类等“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大会,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3216亿元,特别是“土特产”吸纳从业人员470万人,有力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土特产’打造成为富民‘大产业’。”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吴新民说,我省将全力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探索“土特产+商贸”“土特产+文化”等新模式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全省累计培育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要分别达到135条和12条。
此外,我省还将实施乡村“土特产”优质优价工程,构建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培育体系,持续开展“浙农优产·百县千品”推介活动,加快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越洋,高质量举办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土特产大会,提高“浙字号”“乡字号”的美誉度,增加“土特产”的附加值。
瞄准群众最有感“关键小事”
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如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其中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关键小事”,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有获得感的“心头大事”。
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全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开展560个重点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11月底完成投资1667亿元,有效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增量和结构优化。如教育方面,通过紧缺学科教师和名优教师跨校执教等方式,突破校际师资配置壁垒,实现全县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医疗方面,建立“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智慧流动医院”,解决山区海岛县医疗资源短缺、老年人就医困难等问题。
下一步,我省将积极稳妥推进试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同时有序推进试点提质扩面,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数量,激励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模式。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城乡劳动者增收致富,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民生。省人力社保厅副厅长毛鹏岳表示,我省将从多个方面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做大基数。拓展城乡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用好用足稳岗返还、税收优惠、就业补贴等政策,实施一系列就业支持计划,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其次,兜牢底线。深化“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实施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依托“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平台,推动重点群体精准排摸一个不落、五级贯通责任到人、动态跟踪闭环管理,全年为80万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
第三,增技增收。以制造业、数字经济、“一老一小”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的项目化培训模式,全年开展重点领域技能培训50万人次以上。
1月1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王通林表示,我省将全力以赴落实落细各项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模式新机制,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省域范例。
共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