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旦到现在,船队载客量明显比往年同期高,尤其是周末。幸好年轻的船老大顶上了,船队的运力提升不少。”绍兴东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乌篷船管理部主任王再时说。
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并称为水乡绍兴的“三乌”。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乌篷船,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和文化符号,至今仍活跃在各大景点,成为游客必打卡的体验项目。
然而,乌篷船船工数量不足、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给诸多景区乌篷船运营带来了挑战。2024年3月,绍兴东湖景区发出“英雄帖”——以10万元年薪招聘35周岁以下新船工,吸引了近60人应聘。最后,通过面试选拔和试上岗,13名年轻小伙在2024年6月正式持证上岗。
上岗半年多,这批平均年龄30岁的船老大还适应吗?又给景区带来了什么新变化?
小老板跨界:
很享受很自豪
新船工上岗后,东湖景区办公室接二连三收到了游客表扬信。“因为老船工普通话不标准,沟通不畅,曾经不时会收到游客的投诉,如今却来了个大反转。”王再时说,新船工们凭借着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2024年6至12月,绍兴东湖景区乌篷船接待人数47.2万人次,同比增长72.7%。
“以往,虽然乌篷船充足但船工不够,节假日游客太多,只能限流。”王再时说,新船工上岗后,船队人数从40多名扩充到近60名,来景区的游客们基本能如愿坐上乌篷船。
“一到假期,我们新船工每人每天来回划40趟以上,个个累到脚抽筋,但都坚持下来了。”卡着年龄限制进来的陈程,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卷王”,目前已经划了近2000趟。
2011年大学毕业后,陈程便进入二手车销售行业,还创立了一家公司,跟车子打了13年交道,如今却成了东湖景区52号乌篷船的掌舵人。
① 傅云刚 ② 陈程 ③ 阮宇斌 共享联盟·越城 严立明 摄
“生意不好的时候,我整天呆在办公室里,焦虑得头发都掉了不少。”接到船工上岗培训通知后,他立马清理了手上所有的囤车,果断退出了二手车“江湖”。
然而,从小老板到船老大,这身份的转变,心里那道坎儿可不好过。一开始,陈程没好意思跟家人朋友提起这工作。
“最喜欢划第一趟船,东湖的宁静由我来打破,这种感觉真的赞。”转换人生赛道后,陈程很快适应了新角色,并开始享受这份工作,“现在每天和湖水、游客打交道,心情都好多了。”
陈程把游客当成了朋友。每当游客踏上船,他总是热情地迎接,推介绍兴的风土人情。不仅船上服务周到,连岸上的行程也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久前,几位西安游客来景区游玩,刚好坐了陈程的船。大家越聊越投机,从西安历史聊到绍兴黄酒,彼此还加上了微信好友。晚上,游客发来微信询问特色餐厅和景点,热心肠的陈程立马推荐了几家绍兴菜餐馆,还整理了一条详细的旅行路线。游客们在绍兴玩得不亦乐乎,对陈程的推荐赞不绝口,临走前还邀请他去西安玩。
“大碗吃饭,快乐减肥,比去健身房有效,我一下瘦了10多斤,我们几个新来的或多或少都减了,最多的减了20斤,一身肥肉变成了肌肉。”陈程的欢乐写在了脸上,现在他不仅能大大方方向家人朋友介绍自己工作,还打算邀请他们上船体验一下。“乌篷船上,游客们形形色色,大家没有身份区别,只有畅快交谈,他们给了我自信和快乐。”
时尚“显眼包”:
还想去学修补乌篷船
“我直接微信上转你钱,你让我坐一趟。”看着长长的队伍,有游客想“走后门”。
“我可不能‘开后门’。”戴着茶色镜片眼镜,头发向后扎成小辫儿,脖子上的金项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众多船老大中,1991年出生的傅云刚是个十足的开心“显眼包”。
住着独栋别墅、一身时尚潮流打扮的傅云刚为什么会来当船老大呢?
“以前的生活就像高速上的汽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我宁愿选择在湖面上慢下来,感受每一道波浪带来的快乐。”2023年年底,亲人离世和长年累积的工作压力让傅云刚近乎抑郁,为此,他“裸辞”干了十余年的销售工作。
傅云刚作为东湖人,从小和乌篷船打交道,有着深厚的感情。赋闲在家的他看到招聘启事后,立即报名应聘。“小时候出行主要靠坐船,父亲经常带着我一起划船去抓鱼网虾,所以划乌篷船,我上手很快。”
一干便上了瘾。“干销售时,老板跟我说得最多的就两句话——‘加班是做业务的常态’‘要干就干,不干就走’。”相比之下,船老大只需要把船划好,保证乘客的安全,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工作”,情绪价值给足。
傅云刚坦言,这段时间的船工体验,让他经历了一场心灵疗愈之旅。
如今,傅云刚也喜欢在空余时间,带孩子来体验一下他小时候生活:爸爸划着乌篷船,妻子和两个孩子坐在船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傅云刚说,孩子回到学校后,还自豪地向同学“炫耀”他高超的划船技术。
随着划船技术日益精进,傅云刚还有了新的职业规划:学习修补乌篷船,将乌篷船的非遗技艺整套传承下来。
“有别的单位还想来偷偷‘挖’我过去划船呢。”傅云刚开心地说,景区工资待遇不错,而且工作氛围好,自己想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发小”一起拼:
划船也能划出一片天
“毕竟是风吹日晒的体力活,现在年轻人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又读了不少书,很难让人相信能干得了这么累的活。”59岁的老船工高国梁一直在担心,这些年轻人到底撑不撑得下去,现在他打消了这种顾虑。“别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不怕日晒雨淋,还好学多问。”
“小年轻就是有活力,个个都很能吃苦,头脑也灵光,现在,整个景区都变年轻、活跃了。”工作之余,高师傅总喜欢跟这群小伙子们聚在一起话家常,他特别点赞了年龄最小的阮宇斌。“小伙子每次最早一个来练习,最迟一个离开景区。”
对于高师傅的表扬,今年22岁的阮宇斌显得有点害羞。为了能练好划船技术,培训期间,早上5时半,他就到最复杂的水面进行练习;晚上,保安师傅多次赶人后,他才离开。
熟能生巧。穿梭在狭窄、逼仄的岩洞内,阮宇斌掌着乌篷船,犹如一只灵巧的鱼儿,不疾不徐,轻松掠过一个又一个关卡。
“这里比较窄,船也多,交汇时要慢,船工之间要打好配合。”船行至陶公洞时,入口处仅容两叶扁舟通行,阮宇斌驾着船缓缓排队进洞,示意后面船工稍后跟进。
“来嘞,刘师傅,让我一把。”随后,他扶了下眼镜,收起脚桨,改用手划,小心地和对面驶来的船只交错行驶,娴熟地控制小船贴着石壁通过。“抓紧拍照,要出洞了。”还没等记者回过神来,他已经迅速在洞内水域调转好船头。
阮宇斌说,一开始自己总是“重手轻脚”,手划着脚却停了下来,船就在水中原地打转。“我从不气馁,趁着老师傅们下班或不载客的空档,就凑上去讨教几招。”空余时间,他还在家模拟划船动作,增强肌肉记忆,把本领融入身体。
“这里是霞川桥,西游记取景地哦!”“你看下后面,仙桃洞上面的题字可以拍一下”……除了划船技术,为了更好服务游客,阮宇斌用心记下东湖游线沿途美景,根据自己的经验,让游客拍好美图。“游客把东湖美图晒在朋友圈,才是对景区真正有效的推荐。”
阮宇斌感慨,以前在工厂里干活,天天面对着零件,讲究一个精细,不过对性格活泼的他来说,着实闷得慌。如今,每日穿梭于东湖之上,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阮宇斌感觉眼界开阔了很多,也格外珍惜这份工作,还特地拉来“发小”一起干。
平日里,兄弟俩经常交流划船心得和窍门,他们相信,靠着自己的努力,划船也能划出一片天。
如今,这批年轻船老大成了东湖景区的闪亮招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打造一支复合型的船工人才队伍,成为向世界推介绍兴的一扇窗,让乌篷船这张流动的文化“金名片”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