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7日讯(记者 陈醉)“集士驿站,缑城001”。
早上8时许,我在宁海县越溪乡南庄村文化礼堂前下车,一抬头,一排蓝红两色的醒目大字,跃入眼帘。
“陈站长,上工咯!”循声望去,“001集士驿站”站长周淑杭正站在门口,朝我使劲挥手,我快步迎上去,她打趣的一声“陈站长”,一下消弭我和驿站之间的陌生感,而我刚刚喜提的“新身份”正是周淑杭的日常。
“缑城”是宁海的别称,“001”代表着宁海第一个集士驿站,周淑杭对此一脸自豪。为何取名“集士”?我了解到,“集士”和“集市”是谐音,村民可以在集市买到很多东西。此外,这不是普通的驿站,更强调归集各种资源,集结更多人士共助乡村振兴,“士”的意义更在于此。
4年前,宁海率先探索以客货邮融合打通农村物流的新模式,63辆城乡客货邮公交车驶向宁海乡村,集士驿站作为中转点应运而生。4年间,邮路不断“做加法”,“跑”出一个个共富新场景。
近日,这一创新模式入围全国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帮村民“买买买”
“嘟嘟!”汽车喇叭传来,一辆公交车缓缓停靠在驿站门口。
周淑杭拉起我快步往外冲:“快递到了,每天这个时间,雷打不动!”
眼前,这辆定制版客货邮公交车,前半部分车厢载客,后半部分隔成独立空间。周淑杭轻车熟路打开“后备箱”,入眼,满满当当全是快递包裹。我赶紧上前搭手,卸下各式货品。接着我又拿起快递清单,边核对边感慨:“100多单,五花八门,整个村庄的人都在‘买买买’吧。”
刚清点完庞杂的货物,就有村民兴冲冲前来领取团购的红石榴,还朝周淑杭问:“团长,今天有啥好货?”
“团长?不是站长吗?”周淑杭见我疑惑,解释道:“邮路通了,一天两班公交邮车进村,不管是油盐酱醋,还是水果时蔬,次日就能送达,我便帮着村民到各个电商平台上团购质优价廉的生鲜食材,我就成了村民团购团的团长。”
村民接踵而来,我和周淑杭忙着取货、出库。当我递上今早收发的第56件快递时,忍不住“抱怨”:“这也太多了吧!”
工作人员从公交车上卸下快递。 共享联盟·宁海 吴帅 摄
“算少的了,多的时候一天200多件呢!”周淑杭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热心的村民拉着我聊起驿站建起前,他们要坐公交到10多公里以外的快递代理点去取,那时全村一个月的快递量也就几十件,现在平均每月有150件。透过这些数据,我看到了一条邮路正拉动村民消费与生活升级。
忙碌间隙,我来到驿站进门处的电子大屏旁,仔细观摩全县的“乡村邮路地图”:180个集士驿站、91条客货邮路,交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带货网”。4年里,661.9万件快递进村、出村,背后是一笔成本账——
商业快递“进村”每月成本需6000元,但偏远山村快递平均月收益约为600元,这是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的“亏本路”。宁海巧妙地利用农村客运班线网络和富余运力资源,设计专门的带货公交车,一年能腾出约300万件的“顺道带货”容量,让农村物流成本降低35%以上。
多个身份“切换”忙
快递收寄高峰期过后,忙活半天的我刚准备坐下,又被匆匆赶来的村民吴妙凤叫住,她递过来一张身份证,说道:“麻烦帮我打一张个人社保证明!”
周淑杭迎上前,接过身份证,在一旁的多功能政务机上熟练地操作起来。吴妙凤则插空到快递货架上找网购到货的小家电,交给我录入出库信息。转身的工夫,她已经拎起快递,接过打印好的证明往外走,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真方便!”吴妙凤的只字片语飘进我耳窝,又给了我另一个崭新的视角。
记者(右)正在集士驿站为村民打包快递。 共享联盟·宁海 吴帅 摄
环视四周,80多平方米的驿站,不算大,除了层层叠叠的快递货架外,还放着五六台各式各样的“大块头”机器。在我正对着的墙面上,挂着20多个加盟者的“标签”:中国移动、农商银行、中国人保、小象回家等。
“这些可都是我的‘工作牌’呢!”周淑杭幽默中透着满足。一个标签,一个身份:网购引导员、移动业务员、政务办理员、电费水费代缴员……总计十多种。
“咋忙得过来哟?”我不禁脱口而出,今天,我们两个人、两双手,都已经累到够呛。小到缴纳水电、电话宽带费,大到办农财险、办社保、企业注册事项等,都“挤”进小小的驿站里,我眼见村民来来往往不断,心里暗叹:“驿站大概就是小村最热闹的地方吧!”
“集士驿站,快递物流服务中心、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农特产品代购代销中心和农村创新创业中心,四位一体,实现多元化经营、自我造血。”这段写在集士驿站简介上的话,落在周淑杭身上,是滚雪球一般的人气……
有服务也有创业
“叮咚!”周淑杭的手机响起微信提示音,她扫了一眼信息,兴奋地分享给我:“看,大单,有人订购30包虾干!”
手机停留的页面就是“集士驿站商城”小程序,里面琳琅满目的货品全是宁海村货:弘杨驿站竹制品、西翁驿站麻糍、竹林驿站年糕……不难看出,这是依托宁海有形的客货邮路,为山货出村铺设的又一销售渠道。
“瞧,我们南庄站的虾干,卖得顶好!”周淑杭划动网页,停在了销量处,我一看,一年卖出1003单。
周淑杭开始从货架上搬出一大箱虾干,又翻出几只印着“南庄虾干”字样和商标的专用纸箱,我俩开始七手八脚打包。没想到,库存的虾干很快见底,她赶紧拨通电话:“老杨,再送点虾干来!”
周淑杭口中的老杨叫杨能安,是南庄村里的养殖户,也是她的创业伙伴。南庄村水产养殖面积4880亩,人人是渔民,家家养对虾、晒制虾干,但以往城乡渠道不畅,供销存在“堵点”,村民只能等采购商上门收购,价贱量少。直到驿站开进村,改变了虾干销售方式。于是,正在宁波开婚庆公司的周淑杭决定回村当站长。同样敏锐的杨能安从村民手中收购了5000公斤对虾,加工成如今驿站里热卖的南庄虾干。
“我以站长的身份为他吆喝,推到商城上,每卖掉一包,我能提成5元钱。”周淑杭说,这是她这个外来媳妇回村后的首个创业项目。
听着周淑杭的讲述,我触摸到一个邮路“做加法”滋养出的崭新共富场景——一个站长,就像一位经纪人,挖掘包装山货,推动山村产业,周淑杭如今已为十几个山货珍品带货,一年收入10多万元。
而在宁海谋划的蓝图里,到2025年,要建成集士驿站200个,培育像南庄虾干这样的“一站一品”项目35个,以及23个年收入超10万元的达人站长。
“厉害,达人站长!”我点赞道。可周淑杭却连连摆手:“还早着呢,现在最厉害的站长年收入50多万元,我要学学他们如何给山货做视频、如何直播带货……”说话间,她已经捧起手机,观摩起视频。
看着周淑杭这副认真劲儿,我心里感慨万千,一条邮路激活了山村人的无限渴求。目前宁海180个驿站已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1亿元,助农就业1800人以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