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2日讯(记者 祝梅 沈烨婷 通讯员 邬骊旦)海宁市盐官镇红友村和联群村交界处,还在建设中的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现场已部分运转起来,周边农田秋收的稻谷在这里被加工成新米或年糕。“这是全镇15个村的抱团项目,下半年项目整体投用后,从育秧到大米品牌销售、副产品加工都能在家门口完成。”海宁市钱江潮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云飞说,合作社流转了15个村近1.5万亩良田,建立了相应的分红机制,大米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的红利将惠及全镇逾5万村民。
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占地约35亩,投资规模达1.3亿元,是海宁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后落地建设的首个项目。
何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随着乡村振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日趋旺盛,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融合项目层出不穷,传统的土地供应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融合发展项目的需求,用地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以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为例,如果申请设施农业用地,项目用地规模不能超过7亩,还只能用作大米仓储、烘干;想延伸产业链、做大米深加工,只能到城区的工业园区寻场地,不光距离远、用地成本也高。
如何破题?2023年,海宁在全省首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保障机制,依据政策,村里的园地可通过农转用手续(园地等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与村存量建设用地一起,以一类工业用地的用途办理集体使用,这一举措突破了项目落地乡村的面积限制、产业准入限制,让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可落地空间、发展能级都大大提升。
“近几年项目落地乡村有两个突出难题,一是用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不够,二是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较高,让意向主体望而却步。这也倒逼我们根据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特点,围绕项目落在哪、如何落、谁审批、谁来管等痛点探索创新。”海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空间从哪来?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抢抓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契机,海宁调整规划,至2035年预留2600亩建设用地,专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还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调整布局规模。
项目怎么选、如何落?2023年12月,海宁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进行界定,明确项目的适用范围、基本条件、审批管理和相应要素保障,对项目主体的资质、投资方向和土地用途都进行了严格规范。海宁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项目联审机制,单辟一二三产融合用地审批跑道,重大项目通过“一事一议”形式确定,还出台并试行全省乡村地区首个“通则式”管理规定,缩短项目前期规划许可时间。
助推项目加速落地、降本增效,海宁还做出两个创新:其一,免除了原本需要村集体承担的每亩近40万元的土地出让金,将其转化为村集体入股农业项目的资本;其二,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成验收后可办理不动产权登记,通过质押贷款等形式扩大再生产。
“设施农业用地需五年一审批,考虑到拆建风险和成本,企业往往难以放开手脚投入,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更稳定、还能做质押贷款,这让我们有信心加大智能化产线投入。”海宁西部现代园艺基质中心项目技术承租方、海宁元木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万里说,匹配周边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当地花卉产业的供需实际,项目建成后将生产园艺基质、土壤改良剂等产品,企业预计投入1800万元左右的设备。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创新,拓出了产业提质发展新空间,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强村富民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海宁已有9个项目共133亩土地列入保障机制,其中6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能落在“村口”,也激发基层踊跃创新。采用“村集体抱团+低收入家庭+农户”模式,在现代园艺基质中心项目总投资中,有1100万元是发动海宁市长安镇泰山村、陆泽村、大型村、辛江村的农户筹资入股,每年发放6%的固定收益;借助第三方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海宁市海昌街道双山股份经济合作社招引第三方企业合资成立浙江爱境禾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持股比例达90%。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