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0日讯(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徐颖)“开工!”2月8日上午,在余杭区科创大道与之达路交叉口,全省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的杭州分会场——南湖科技成果转化新建项目现场,齐鸣的喇叭声吹响了余杭高质量发展再攀新高峰的冲锋号。
刚过去的2024年,余杭以6%增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5.67亿元,再次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并超越2021年杭州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原余杭区,实现“重回3000亿”目标;财政收入超800亿元,全省唯一。高基数上的高增长态势,让“浙江经济第一区”成色更足了。
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的3年多,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形势严峻复杂,但余杭“顶风船”如何开出加速度?“从消费互联网到大数据,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再到现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余杭成功实现了数字经济的轮动式增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晓露表示,十年如一日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持续推动迭代升级是余杭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抢抓产业新风口,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连日来,记者在余杭走访发现,不仅阿里巴巴将更多新业务持续落地,字节跳动、vivo、快手、迅雷等龙头企业也在该区设立相关总部。“这些企业在余杭布局的都是人工智能这样的前沿业务,如vivo是全球AI研发中心,迅雷是AI全球总部。”杭州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说,余杭率先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较完善的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行动引领下,一批未来产业“硬科技”企业在余杭崛起。如类脑智能领域的强脑科技,XR领域的灵伴科技,机器人领域的蓝芯科技,低空经济的零零科技、迅蚁科技等。一个雁阵式创新型企业梯队已初步形成。目前,余杭集聚了67家杭州市总部企业,其中千亿级总部企业2家、百亿级总部企业4家;拥有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9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秉持“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理念,余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人才总量超45万,3年净增约14万;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总量位列杭州第一、全省第二,新增量连续3年居杭州第一;3年集中签约重大项目912个、总投资合计近5000亿元;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4年逐年上升,2024年突破50%……全面升级“软环境”的同时,余杭通过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优化“硬环境”,让人才和企业引得进,更留得下。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余杭还打造了一个坚实“底座”——科研重器集群: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即将试运行,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以及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2024年,余杭连续第四年捧回“科技创新鼎”,首次实现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大满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