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在温医大的人体科学馆,举行了施林奎先生遗体告别仪式。这是施林奎的家人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作为2025年鹿城区首例遗体捐献者,施老先生的眼角膜目前已移植到两个失明患者身上,帮助他们重获了光明;他的遗体将捐赠给温州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生性爱自由,处世态度很潇洒
1月31日,施林奎在温州市中心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8岁。由于眼角膜需要在捐献者去世六小时内完成采集,施林奎去世后一小时后,温医大的工作人员就来接走了遗体。
“遗体捐献是我爸生前的夙愿。”施老先生的儿子施润砚说。在他心里,父亲是位富有爱心的人。“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当时我们家庭条件非常一般,我爸工资也不高。但他还是主动资助了一个温州大学的贫困生,帮他缴纳了三年的学费。平日里,他还时常帮助邻居,曾在河里救过一位落水青年。”在众多亲朋好友口中,“热心肠”是对施老先生的一致赞词。
施林奎年轻时曾服役于海军部队,也曾在浙江大学深造过,退休前是温州市质量监督局一名干部,自主研发取得过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退休后,旅游成了他的一大爱好。他经常一个人背上背包,带着一口电煮锅,买张绿皮火车票,沿着铁路线在一个个城市下车短暂停留几日或住上个把月。
因为这爱好和潇洒的处世态度,他还在四年前接受过本报《老爸老妈》周刊的专访。“可能是因为我爸去的地方多,接触的人多,见的世面也多,所以才想到要遗体捐献吧。”施润砚感慨道。
他用最后的力量,帮助他人
2023年,施林奎在查出胃癌晚期后,就毅然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他是自己签字后才告诉我们子女的。但我们也很支持。”施润砚表示,他们并没有感到惊讶,“因为我爸本身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可能他想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临终前施林奎还不忘提醒子女,务必尽早联系红十字会。
施林奎的遗体会用于疑难疾病、罕见病的研究工作。他的名字将刻在位于基安山陵园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供世人纪念瞻仰。三年后,遗体将由温医大火化,其骨灰会送还给家人。
“他生前说想树葬,将自己的骨灰当做养料,滋养土地和树木。”施润砚透露。
斯人已逝,他们用生命书写大爱
“没有解剖的临床是致命的,没有临床的解剖是短命的。”温医大相关工作人员说,“我们尊称遗体捐献者‘大体老师’,感谢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科学作出了贡献。”
“家父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行动教会我们责任、善良与无私。如今,斯人已逝,家父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是施润砚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的悼词。
据悉,目前鹿城区已累计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6718人,已实现遗体及组织捐献34例,器官捐献7例。2024年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272人,实现遗体及组织捐献8例。
新闻+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愿意在逝世后无偿捐献器官、遗体、角膜、组织用于临床治疗、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公众,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完成登记:
一、可直接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首页,点击“我要登记”进行报名登记;
二、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点击“志愿登记”进行登记;
三、可前往鹿城区红十字会(鹿城区广化桥路489号龙瑞大厦1幢7楼)进行现场登记;
四、对老弱病残和行动不便的申请者,可电话联系鹿城区红十字会(88131130)预约上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