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3日讯(记者 何冬健)当前,浙江正站在破解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的烦恼”的重要节点。
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新材料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进一步成为奠定大国竞争力的基础。
立足国内,中国式现代化正进入爬坡过坎、全面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浙江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离不开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作出的关键抉择。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抓住人才和平台两个关键。一方面,通过着力破解人才有序流动等瓶颈制约,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另一方面,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创新策源作用,按照“该不该、行不行、好不好”要求,统筹推进“建、管、用”,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
打开格局打破壁垒
以往政策框架下,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分散归口于不同的部门,浙江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考虑、整体部署,体现出站在更高层面谋划全局工作的系统性布局和战略性思考。
越是爬坡过坎,破题越需要打开格局、打破壁垒。
不能把有限的科技资源“撒胡椒面”。我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教育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上实现新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不能形融而神不融。在今年1月召开的2025年全省科技系统工作推进会上,省科技厅刀刃向内,剖析了我省人才共享流动不通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偏低、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不高等堵点卡点问题。当前,浙江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探索人才流动制度等相应改革措施,比如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方面要求,允许项目、经费、团队、编制等跟随人才流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双聘、兼职人员科研成果可在高校、平台、企业互认,合理分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
明晰改革的路径。据悉,2025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工作已初步形成年度任务清单,我省将重点抓好人才流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等10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健全季度、月度任务分解机制,推动全年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力争以“小切口”实现“真突破”。
打破壁垒,为科技创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团队的成功,正得益于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吴金丹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双聘专家,过去几年,她可能上午在学校科研,下午在企业一线实践,晚上又到高能级平台验证问题。近年来,随着成果互认、人才共享等政策的出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体制机制的壁垒逐步被打破,我省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也逐渐消除。
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中,人才是“关键变量”。
在浙江,有这样一个现象:浙江大学每年毕业的上千名硕博生中,超过半数选择留在杭州创业就业。这种人才浓度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原浆”效应:当“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需要开发脑电信号处理算法时,能在24小时内组建起一支由浙大教授牵头、在读博士参与的攻关团队。
这得益于浙江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的大胆试验——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引导各试点单位、区域跳出舒适圈,推进教科人融合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需求,传统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的‘小梗阻’,逐步演变为阻碍人才创新创造的‘大问题’。”省科技厅人才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进一步对用人单位和科学家放权、赋权势在必行。
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有序流动共享通道,健全人才有序流动共享政策体系,创新人才有序流动共享激励机制。亮点之一便是科教融合学院。2022年起,由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牵头,联合衢州学院、巨化集团有限公司等成立的绿色低碳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学院,瓯江实验室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举办的温州医工科教融合学院等在之江大地上落地开花。这些学院,目前已成为教科人一体化最直接的反应炉。
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的人才引进目录调整机制。“教科人一体化的过程,更强调从实际的工业场景需求出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专家感叹,落地杭州三年多时间,该研究院探索以地方产业需求为核心的新型学科体系,设立了先进视觉、汽车电子、卫星互联网等6个研究所,开展引企入教改革,推行“双课堂”“双导师”机制。得益于此,该院首届毕业生的留杭率达25.67%。
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和支持方式,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2025年,我省计划新引进顶尖人才40名以上,选派“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千名左右。多位来自我省高校院所的青年人才告诉记者,浙江对于人才的支持力度之大令他们印象深刻,特别是灵活的用人机制,满足了他们对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产业发展的职业发展需求。
高能级平台提质增效
如何大胆推动教科人一体化亮实效?作为改革的试验场,高能级科创平台率先开启探索。
去年10月,浙江发布了高能级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提出将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重要着力点,建立成果互认体系、推动人才有序流动、促进体制机制协同、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开展绩效考核评价等举措。
人才互认体制更加健全。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说,团队在白马湖实验室工作,保留高校事业编制的同时,也可获取市场机制下的科研报酬和成果转化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人员的“名利双收”。在浙江,“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新机制深受人才欢迎。
“浙江支持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主攻方向相近的高校开展学科联建、人才‘双聘’。”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已从高等院校以及部分重点企业双聘人才520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招引博士后700余人,成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有效实现了学术界、企业界人才互通。”
成果转化体系更加完善。身处创新前沿的良渚实验室,让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货架”。自去年6月启动以来,经数月选拔、评审,“良渚实验室第二届博士生&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去年12月迎来决赛。获胜团队不仅可获双创型博士后或副研究员的工作机会,还有每人最高200万元的项目启动经费支持。相关科研人员当前已创办生命健康领域高科技企业10余家。该实验室目前正以双创博士学院建设为抓手,在高水平科研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转化。
企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在云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处处可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身影。这背后是该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相关课程指南的编制工作,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企业刚需与行业前沿趋势。同时与杭电开展专家人才“共引互聘”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双赢,增强了双方的互动与黏性,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目前杭电在云尖信息的在职人员已达50人以上,其中技术骨干占比超过80%。
面向未来,浙江将努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上率先突破,由点及面再成势,持续放大聚变效应,在积极应变中奋力开创创新浙江建设崭新局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