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观园》首演现场。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供图
浙江在线2月16日讯(记者 严粒粒 沈听雨)这段时间,“新大众文艺”成为业界的热词。
蛇年春晚“网络爆款”齐亮相,电影春节档票房一路“狂飙”……眼下,无论影视还是演艺,只增不减的文艺热度,撬动着消费增长的新支点,似乎都在强烈地印证着这种表达。那么,“新大众文艺”,何为“新”、如何“新”?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见的是文艺创作面临的巨大机遇。
新技术
人人都是创作者
在去年底举行的“新大众文艺:现象与意义”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概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当下人民大众文艺生活的巨大新变中来。
被科技重塑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就是巨大新变之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样描述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的重大变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那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还未成立。谁曾想,10年间,文化产业大踏步迈入数字时代,音乐、文学、影视,无一不沉浸在这一进程中。
还记得2年前,因为立意高、制作佳而火爆网络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吗?前不久,它的番外篇《张永安的新年》登录抖音,唤起众人回忆。这是2025年网络短剧春节档的影片之一。
经过多年野蛮生长,曾被贴上“不入流”“低质量”标签的网络微短剧,走上了高质量之路。春节前半个月,抖音、红果、爱奇艺、风芒、拼多多、央视频等平台都发布了片单,各平台准备的精品短剧数量超过300部。
最新数据显示: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达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超越网络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
庞大的数据库囊括图片、音乐等视频制作素材,让制作声色俱全的短视频变得容易;手机的摄像头就是聚光灯,小小显示屏就是移动的大荧幕,一则留言就是一句文艺评论,一条网线圈出一方舞台……
带着人情味的科技,营造一方民间舞台,激发百姓艺术细胞,也将人与人的距离无限拉近,培育一片文艺繁荣生机。
技术革新下的“新大众文艺”,普通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不再是“你说我听、你写我读、你说我赏”;人民群众既是文艺“剧中人”,也是“创作者”,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能力、意愿参与文艺创造,对美好生活抒发感悟与热情。
新创意
掀起时代新流行
开放生态环境下,传统与新兴剧烈碰撞,迸发出越来越多富有创意的文艺火花。守正创新之中,一阵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流行悄然掀起。
传统文化主动焕新,俘获年轻人的心——
继早前沉浸式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之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再次大胆创新。今年初,新编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结构,以宝玉的意识流为线索,辅以现代化舞美技术,巧妙呈现了《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和情节,避免了与以往“红楼”作品的重复。
融合、创新、屡屡“破圈”的越剧,让传统戏曲和年轻人越走越近。首演时,能够容纳近900人的剧场连续两天满座,年轻观众占比达98%。
包容的环境,年轻人也更能突破自我,发出心声——
B站,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向来走在潮流前线。今年B站跨年晚会,创下“实时观看人数超过1200万”“热度突破1.7亿”的新纪录。
种种精彩节目中,有一则切片视频被频频转发:在表演歌曲《樱桃小丸子》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意外走出队列,蹲在舞台上捡彩带,而队伍中的小孩有的打哈欠,有的看热闹,实在逗趣。
这些不完美却生动的镜头被保留了下来,治愈了屏幕前的我们。网友感慨:从“出逃的小丸子”,我们看见了久违的童真,也看见一种非标准人生的可能性。
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风向标,今年电影春节档登顶“史上最强”。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都是脱胎自传统神话文本的“二创”作品。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宁稼雨曾说,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散见于各类典籍中,体系上略显不完整,规模上也不够宏大。这给中国神话的系统研究带来不便,但无形中却给神话种子在文学园地的再生和茁壮成长减少了障碍,为神话的文学演绎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无论是79版经典动画《哪吒闹海》、90版电视剧《封神榜》,还是今天的《封神》和《哪吒》系列电影,都是对古老的《封神演义》的改编。这些作品从诞生之初,就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而没有它们的不断演化,何来今日层出不穷的经典?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衍生的文艺作品,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当代审美追求相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永恒活力。
新时代
人民文艺为人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但无论何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文艺,都兼具一个共性——人民性。早在1942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以全球华人共襄盛举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例,这台承载中国几代人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的盛会,一直秉持“人民的春晚”主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升温,新的观众是谁?他们喜欢什么?走过43届的春晚碰过壁、失过手,却依旧摸索着前行,从未停止过革新。
曾几何时,“春晚不好看”“春晚过时了”的吐槽总能引起热议。而今年,“就算争议满满,蛇年春晚也是近几年来最让我满意的一届”的热评,在刷屏社交网络。
它,做对了什么?
“草根”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绝对主角——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把非遗带向世界的“网红”李子柒以一身非遗装束,登上开场视觉秀节目《迎福》;一边送外卖一边书写美好的“外卖诗人”王计兵,现身为歌曲《世界赠予我的》报幕……
经过人民检验的节目,被推上更大的舞台——跳着潮汕英歌舞火遍全网的7岁“小孩哥”陈楷铭荣登“C位”;受到年轻人追捧的越剧女小生陈丽君,和《新白娘子传奇》演员叶童、赵雅芝等人,一同演绎创新的《白蛇传》……
有情怀、有情义的元素,反映了百姓的真生活、真感情——语言类节目一改往年“包饺子”结局老套路,小品《花架子》等着力展现实际问题之后,并没有急于交代“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而是在期待中收尾;捐赠日军侵华罪行相册的美国小伙埃文·凯尔,带着“国礼瓷”被邀现场,拥有了14亿中国朋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大众文艺”的概念才刚刚提出,尚有许多难题值得探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文艺高峰很可能就产生于这些作品之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