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8日讯(见习记者 吴柯沁 共享联盟·景宁 吴诗茗 刘婷 通讯员 江云剑 徐欢 李海景)去年12月以来,丽水市莲都、龙泉、庆元等地纷纷引入“预约公交”服务模式,景宁实现镇村预约公交全县域运营,丽水的“村村通”公交服务迈入新阶段。
丽水“预约公交”模式指通过电话预约、扫码预约等灵活的预约机制,在偏远山区实现“定点接送、按需发车”,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定制化的公交服务。该举措是丽水打造公平、普惠、可持续的农村交通体系的新探索。丽水山区为什么推出“预约公交”服务模式?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出行难服务难并存
驾驶员季陈青在龙泉塔石街道跑了9年公交。9年来,街道换了新貌,乘客却越来越少。2023年,龙泉实现公车公营。每周一,季师傅会开车经过八面山脚下一个“Y字”路口,他先向右开,盘上李山头村,再返回到分岔口,盘上另一头的黄土村。
通向黄土村的山路又弯又窄,季师傅只敢保持着二三十码的速度。从李山头村到黄土村需要开半小时,几乎占据“龙泉—黄土”整条公交线路三分之一的时间,但季陈青很少在黄土村接到乘客,“空跑”是常有的事。公司记录显示,去年一整年,黄土村上车人次仅5单。
而“Y字”路口另一头,李山头村的村民则发愁“看不到车”。为此,龙泉特意将通向李山头村的固定班次从一周一班增加到一周六班,成本按倍增加,却仍然难以满足村民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这正是山区农村公交面临的典型困境:“Y字”右边是“出行难”,山路路长坡陡,公交服务保障不均衡,临时出行困难;“Y字”左边是“服务难”,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客流量少,村民居住偏远且分散,运输成本高。
“双边难”的背后是山区农村公交的供需不匹配。如何在财政可负担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满足山区村民的出行需求,实现普惠且持续的公交服务,成为丽水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实施预约新模式
预约,成为突破口。
“我们至少保证不空驶,避免资源浪费。”龙泉市交通运输发展中心客运科负责人张岚说,实施预约制后,开往道太乡方向的公交从一周一班增加到一周至少七班,基本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同时,因为沿途站点缩减,驾驶员工作量只增加了四分之一。
“如果增加三倍以上的固定班次,运营成本非常高。”张岚表示,“目前公交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成本是可控的。”截至目前,龙泉7个乡镇(街道)的26个较偏远行政村采取预约公交模式,日均预约量为20单。
匹配供需且相对节约成本,是保障公交服务质量和可持续运营的支点,而在更大程度上惠及民生,则是公交的“初心”和“始终”。
景宁县沙湾镇张庄村的蓝厚兄从前很少坐公交去镇里。去年6月之前,景宁偏远农村的客运小巴以民营为主,客运票价为1元/公里,部分班次不固定。没有班车的那几天,蓝厚兄去10公里外的沙湾镇要花40元“包车”。蓝厚兄宁愿抄山路走到镇里,“下山快些要一个小时,上山要一个半小时”。
去年9月,景宁在沙湾镇、梧桐乡和标溪乡开展“固定班次+预约响应”镇村预约公交试点改革。张庄村到沙湾镇有了固定班次和预约公交,蓝厚兄说:“现在方便多了,票价也比以前便宜了。”去年12月9日,景宁全县域的镇村预约公交正式投入运营,覆盖20个乡镇(街道)58个建制村,服务1.5万名山区群众,固定班次票价降至原票价的50%,预约班次票价为现固定班次的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普惠的价格和增加的班次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出行习惯。预约公交开通后,很多村民增加了出行频次。记者日前坐上从沙湾镇开往张庄、季庄的公交,乘客罗兰英说,她现在每周都去镇里看女儿,以前则是“没事就不出门”。此前,记者在龙泉得知,当路线调整、车票价格降低后,有村民乘坐公交“只为买两个黄粿”,驾驶员季陈青表示,“这在之前很少见。”
未来路在何方
“预约公交的核心在于‘需求驱动+资源优化’。它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灵活调整接送时间与路线,精准匹配村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契合山区农村低密度、低频次出行的特点。”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巫威眺分析说。
丽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固定班次+预约响应”农村客运模式提升了丽水山区公交服务的普惠均等化水平,增强了城乡公交可持续运营能力,进一步支撑城乡融合发展。
目前,我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已超90%,主要矛盾从“通不通得了”开始转向“留不留得住”。“丽水在农村客运方面正在探索一条现实可行、可复制推广的创新路径。”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激发企业活力,提供高品质公交服务,推进预约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着力点。”
巫威眺指出,预约公交未来有几个关键方向值得期待:一是技术赋能和数字化,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供需匹配;二是结合定制客运、共享出行、网约车等模式,构建“多元并存”的城乡出行服务体系;此外,由于山区农村预约公交难以完全市场化运作,政策扶持和财政保障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