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一座城市的市井风情,往往藏在坊巷深处。在杭州,御街·二十三坊巷正是探寻老底子风情的最佳去处之一。
二十三坊巷沿中山南路西侧呈“木梳状”分布,是南宋皇城根下人间烟火与市井风情的汇聚地。在伍公山、紫阳山的环抱中,二十三坊巷以太庙遗址为核心,南起高士坊巷,北止伍公山,东至中山南路,西通吴山,由十五奎巷、晓霞弄等众多小巷构成。
今年,二十三坊巷城市更新项目被列为上城区十大攻坚项目之一,改造主题是“杭州味道、烟火街巷、展示窗口”。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街区将迎来风貌提升与业态转型,力争今年“五一”精彩亮相。而在上城区文化特派员潘守卫的助力下,这片老街区正逐步焕发新的文化活力。
深挖历史 为每条巷子定制独特文化符号
水井、青砖墙、石库门,再加上蜿蜒交错的街巷里弄,二十三坊巷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杭州最具市井风貌的街区之一。
2000年初,上城区在打造清河坊历史街区和中山路南宋御街时,曾对中山南路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提升改造。如今20年过去了,这里虽然保留着独一份的烟火气,但也面临着部分建筑设施老化、老旧墙门隐患多的问题。
2024年5月,二十三坊巷改造项目启动,涵盖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和服务配套三大方面提升,改造面积达46万平方米,总投资1.84亿元。作为文化特派员,潘守卫有着近20年文化工作经历,自去年6月被派驻到紫阳街道后他就在思考:文化工作者如何参与“老旧改”工作?
一次漫步坊巷,他随口问起一位在巷子里住了70年的老人:“十五奎巷为何得名?”老人却表示不知。这给潘守卫带来很大的触动——“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口井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我想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册,让更多人知道二十三坊巷的文化故事。”
“改造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而非单纯的物理空间改善。”因此,在二十三坊巷的提升项目中,潘守卫建议为每条巷“立志”,记录每条巷子的历史变迁、人文故事和特色风貌。他埋头查阅《武林坊巷志》《南宋临安志》等史料,厘清每条巷子的前世今生,同办公室的同事调侃道:“他案头的书籍叠起来比他还高”。
在典籍的印证下,去年7月初,潘守卫编写的一份25000字的史料整理稿“新鲜出炉”。每一条坊巷里都藏着一段故事——察院前巷曾是南宋左右丞相府所在地;白马巷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神话;紫阳山的“泼水观音”泉池终年不涸,传说大旱之年依然泉水清冽……为了让这些历史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潘守卫为每条巷子提炼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并定制专属文化符号。
例如,因清代杭州文人吴敬湘诗句“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楼阁矗天山拥寺,百年香火达晨昏”而得名的晓霞弄,如今正作为二十三坊巷文化提升的样板和先期试点。潘守卫取“晓霞”之意,选用“云头如意纹”作为主题元素设计LOGO,并嵌入到坊巷的各个角落。
在社交媒体上,晓霞弄往望仙阁路上的一个坡地是网红机位,镜头中浓郁的市井气息衬托着古雅的塔楼。为了进一步凸显这片区域的文化底蕴,十五奎巷社区邀请辖区居民在远眺的大白墙上写上了吴敬湘的诗句,并计划在这个坡地放置一块“晓霞回望”的碑文。未来,当游客漫步在这条坡地上,不仅能感受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还能通过碑文、诗句和景观设计,触摸到这片街区的历史脉搏。
细节雕琢 找好烟火气和文化味的平衡点
十五奎巷的培红幼儿园景墙,化身为“四景山水图”;晓霞弄2号西侧的水井,摇身一变成了“清漪”景观……眼下,二十三坊巷的每一条街巷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伴随改造而来的,又面临如何在环境整治与百姓生活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的难题。
二十三坊巷既是文保、历保集中的区域,也是充满烟火气的居民生活区。这里常住居民约1万人,沿街商铺多达480多家,业态丰富多样。潘守卫认为,改造要找好烟火气和文化味的平衡点。
在晓霞弄,一个小小的晾衣架成了改造的亮点。为了满足居民晾晒需求的同时又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潘守卫与街道及施工团队负责人反复商讨,最终将晾衣架设计成带有云头纹的样式,不仅美观大方,还与巷弄的传统韵味相得益彰。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改造是路中央的天然气铁桩子。原本黑乎乎的铁桩子矗立在巷弄中央,显得格格不入。潘守卫灵机一动,将其改造成“日出山中”的山水景观标志。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化解了突兀感,还为小巷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旧改过程中,社区、街道及上城区文商旅集团紧密合作,推动文商旅居融合提升。眼下在城隍牌楼巷和中河南路的交叉口,一座用彩布花灯装饰的木杆阁楼“欢门”成为热门打卡点。“宋代酒楼门前常搭建高大的彩楼欢门,远远望去就能看出这是一家高档酒楼,起到广告牌的作用。”潘守卫介绍,他们以此为灵感,设计了这座欢楼,既还原了历史风貌,又为街区增添了文化气息。
“以往的旧改项目往往只注重硬件修缮,文化元素较为欠缺。这次有了文化特派员的助力,改造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让大家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故事。”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文化的加持让改造更有温度。
潘守卫则计划在项目收官时,留下一本书和一张图:一本书记录二十三坊巷的历史与故事,一张图则是旅游地图,引导游客深度探索这片充满烟火气与文化韵味的街区。他希望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街区,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①晓霞弄的网红机位。
②标志性的“云头如意纹”。
③木杆阁楼“欢门”。
④潘守卫(右二)正在老巷里走访调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