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超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趋势。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等全国大型连锁企业,面临业绩下滑困境,门店数量与销售规模双双缩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狂奔”的区域性零售。胖东来早已成为商超“顶流”;湖南步步高超市打造出满溢湖湘风情的购物场景,收获大量消费者的青睐;深圳钱大妈在华南地区构建起密集的社区生鲜销售网络……
反差背后,暗藏着何种玄机?浙江距离拥有自己的“胖东来”“步步高”还有多远?
逆势狂奔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我国超市行业门店数量从最高的38554家下降到了24082家,降幅高达37.5%。大型连锁商超门店减少尤为迅速,从2012年的11947家下降到了2020年的5340家,降幅超过55%。
在此环境下,区域性零售发展势头却异常迅猛。
所谓区域性零售,是指聚焦特定区域市场,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习惯与文化特色,靠精准定位和本地化运营构筑竞争优势的零售模式,不追求大范围布局,而是在有限区域内做精做深。
说到区域性零售,就不得不提胖东来。当传统零售商好像集体陷入困境时,位于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却独树一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之前披露了2024年胖东来年度经营情况:销售额达169.64亿元,仅12月份销售额就有20.41亿元,亮眼的成绩令人瞩目。
同样,一直深耕上海市场的德国著名超市奥乐齐,也是区域性零售成功的典型代表。过去5年,即便市场环境严峻,它仍逆势扩张,截至目前已开设60多家门店。奥乐齐很懂本土化策略,在商品和服务上紧紧贴合本地消费者需求,在上海市场越做越稳。
作为消费大省,浙江各大商超自然要乘上区域性零售的风头,纷纷掀起了调改的热潮,其中“胖改”模式备受青睐,成效也颇为显著。
世纪联华门店。受访者供图
近两年,浙江商超界的“老大哥”杭州联华华商集团也没闲着。从门店转型升级、供应链变革到新业态探索,步步稳扎稳打。
联华华商的调改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在商品端,设立“顾客洞察官”和“品类处方师”,形成从需求捕捉到产品研发的闭环。比如优飨老面小笼包,通过消费者品鉴会收集意见,多次打磨工艺,口感品质提升了,成本还降低了,从生产到供应链各环节成本降了30%,消费者满意度也提高了。
在供应链端,更是下足了功夫。采购时,联华华商团队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成本,白砂糖用量、面粉品质类型、猪肉养殖周期,甚至公母猪比例,还有运输运营成本等,都纳入分析体系,和供应商一起优化管理。
世纪联华门店。受访者供图
这种深度变革已经初见成效。2024年,联华华商114支大单品销售额达1.46亿,爆款复购率78%,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13%。
此外,近几年联华华商团队也一直在钻研“小超市”方法论。依托社区的生鲜加强及折扣型门店,将会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浙江此类门店约有126家,3月份将新开5家,会增至131家。
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线下渠道表现亮眼,增长幅度首次超越整体市场。线下渠道销售额比去年前三季度增长1.8%。
可见,区域性零售的经验,正在激活线下零售业转型发展的新可能。
它们凭什么?
区域性零售异军突起,靠什么?
首先,精准狙击“本地DNA”。
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差异大,区域性零售能敏锐捕捉并满足。比如说成都的红旗连锁,就知道当地居民喜欢便捷、实惠且有川味特色的商品,于是在门店里摆满了各类川味小吃、特色调味品等。
据当地媒体报道,到2024年末,红旗连锁已经是一家拥有3600多家门店,营收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利润3.9亿元。
其次,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就拿物流成本来说,区域性零售配送范围集中,运输和仓储成本都降低了。
像江苏的吉麦隆,深耕本地市场,通过优化配送路线和集中采购,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通过产地直采生鲜食品,进一步控制了采购成本,商品价格也就更有竞争力。
再次,运营灵活性高。
区域零售商决策链条短,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胖东来,根据河南许昌当地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商品品类与服务。
无论是个性化定制产品,还是迅速地配送路和高效的供应调整,这些原因都指向一个根本逻辑——以新零售为导向服务顾客的理念。
“过去‘大而全’的卖场模式已不再适用。”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肖亮指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商超企业必须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换位思考,针对消费者需求提供优质供给,“追求小而美的路线,通过精选SKU(库存量单位),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且性价比高的产品是一条有效的思路。”
此外,政策层面也为区域性零售的发展送来了东风。
日前,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零售业创新提升实施方案》,对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作出系统部署,其中,围绕存量商业设施改造提升提出具体更新方向和“一店一策”要求,鼓励打造温馨舒适的消费新场景。
把握住这些要领和机遇,浙江培育出自己的“胖东来”或许不再遥远。
尽管区域性零售风风火火,但隐忧也不容忽视:
胖东来模式跨省复制是否会“水土不服”?奥乐齐的本土化创新会不会被巨头“像素级抄袭”?当“小而美”撞上资本巨头的降维打击,这场翻身仗还能打多久?
但确定的是,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谁能在商品上“卷出差异”,在服务上“宠粉到极致”,谁就能把“区域性春天”变成“长青基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