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1日讯(记者 肖淙文 何贤君 唐逸涵 通讯员 李越 徐晗翎)为街区标识标牌涂上卡通彩绘,再降到一米高度;增设语音按钮,让密密麻麻的景点介绍转为生动的有声故事……如今,行走在浙江的社区、商圈、景区等地,总能看到一些贴心细节,映照出“儿童友好”的理念。
不久前,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公布了第一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其中,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滨江区,衢州市,义乌市,宁波市,温州市瓯海区共6地的经验做法入选。
作为全国率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省份,2021年以来,从政策引领到项目落地,随着杭州、温州等先后三批9个试点城市的探索,浙江的儿童友好建设逐渐向全域覆盖。
一个个经验锦囊,如何提升儿童获得感?将视角降至一米高度,作为城市“未来星”的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梦想家园?
儿童友好社区,邻里更热络更友好
今年春晚,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赚足了关注,手绢上下翻飞,机器人扭起东北大秧歌。电视机前,家住杭州滨江区缤纷社区的10岁男孩洋洋兴奋地大喊:“我也玩过这样的机器人!”洋洋口中的机器人游戏,其实是社区与杭州冠合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机器人课程。该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brainco”,来自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翘楚强脑科技,与宇树科技同为杭州“六小龙”之一。
孩子们在杭州市滨江区缤纷社区体验公益性机器人课程。 本报记者 肖淙文 摄
大屏幕上看似遥远的先进科技,其实已在最基层的社区空间,以公益课堂的形式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不久前,通过线上“云课堂”系统报名,20位小朋友体验了社区组织的“脑控游戏”——佩戴脑电波监测环,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智能仿生科技手的手指便能随之感应,抓取桌上的零食。“AI、机器人、编程等活动,我家娃都很感兴趣,几百块钱的课程,我们步行5分钟就能免费上。”洋洋爸爸举起相机,随手拍下孩子的张张“表情包”。如今,社区的缤纷会客厅,已成了自家门外的“第二游戏室”。
“第二客厅”“第二书房”“第二健身房”……漫步杭州缤纷社区和衢州市新荷社区,能明显感受到社区开放空间就像家的延伸。社区是打造儿童友好场景的综合性最小单元,是儿童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的第一站。“虽是最小单元,但社区建设凝聚了浙江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优势和特点。”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社会所助理研究员陈倪垚分析,浙江是人口流入大省,城市年轻人多,这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了庞大且活跃的需求群体。年轻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度更高,对儿童友好设施和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浙江推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缤纷社区毗邻滨江物联网小镇,青年人才集聚,各类互联网大厂、科技独角兽等企业扎堆,这就为社区打造提供了环境与资源。
浙江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高质量、均衡化公共服务体系都浓缩于社区,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缤纷社区整合1.17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打造了缤纷书房、成长驿站、缤纷未来公园等场景。完善的硬件设施,叠加线上数字平台,让社区组织的“云课堂”活动可在不同场景落地,满足阅读、医疗、运动等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多元化的社区场景中,儿童友好并不只友好儿童。”衢州市新荷社区副书记姜志芳说,以“遛娃”为纽带,儿童友好场景的打造能串联起不少社区闲置资源,从而满足代际间的社交需求,拉近新老住户的距离,促进邻里和睦。
新荷社区由4块区域合并而成,高龄老人和儿童占比近半。老小区改造后,社区里视野最好、出行最便利的地方,改造为融治理、休闲、交友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方便“一老一小”社交休闲。
“我们在改造初期,就明确了‘集中打造’的共识。”姜志芳介绍,以邻里中心为圆心,周边连片打造了托育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共享食堂等多个场景,让“一老一小”有了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营造出多代同楼的社交场景。不少老人开始无偿组织孩子练毛笔字、剪纸等活动。耄耋老人袁士正在教导孩子剪纸的过程中,收获了“忘年交”——在路上相遇时,孩子不仅会问好还会催课,让他感觉自己都年轻了。
孩子积极参与,提供更多趣味方案
迈出家庭舒适圈,再将目光放远,在儿童学习成长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各种适儿化改造成为此次经验清单的重头戏。
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校外活动场所……“这些场景的适儿化改造,关键在于避免大拆大建,注重儿童友好理念与设施的巧妙植入、嵌入与融入。”陈倪垚认为,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确保改造后的空间真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
走进新改建的温州市瓯海区半塘公园,能轻易分辨出这里与普通休憩式公园的不同。“公园里本身就有小松鼠,能不能把这里变成动物世界?”“想要一架高的滑滑梯,更刺激!”改造前,设计团队了解到孩子们的很多奇思妙想。如今,综合儿童建议提升后的园区,放眼尽是斑斓的色彩,随处可见松鼠形态的模型与标志。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特点,奇幻森林、彩虹剧场、探险时光、拾光露营等主题区,承载了亲子互动、科普教育、自然探险等多种功能。
温州市瓯海区半塘公园里满是松鼠主题元素。 拍友 张灼晖 摄
确保儿童安全性和便利性的细节,在宁波市对江北实验小学周边街道通行环境的改造中被着重突出——充分听取了孩子及家长的意见。
调研中,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抱怨,上下学的“通学路”如同“渡劫路”,狭窄的人行道只能同时容两人通过,隔离栏有轻易被翻越的安全隐患,放学高峰期校门口不仅堵车还堵人……适儿化改造中,当地市政部门联合交警以及社区,撤销部分停车位,将可使用道路拓宽到1.5米至2.4米;校门口的风雨廊下,特设了非机动车位,方便家长提前停车步行至校门口,雨天也能畅行无阻;通过调整人行道路缘石高度、铺装防滑易清理的材料、抬高斑马线等措施,儿童通行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往往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趣味方案。
在义乌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一片均高16米的松树林间,一座颇具童话色彩的小木屋尤其显眼。它的诞生,源于一群不到5岁的孩子在一次木工体验课上突发奇想。“孩子们画出了心中的图案,我们安排工人建造。”按儿童意愿建成的木屋,让幼儿园园长沈巧玲很是意外。在四只脚的支撑下,小木屋离地1米多高,但没有安装台阶,孩子们怎么上去呢?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沈巧玲发现,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找来梯子、垫子、轮胎等各种工具,帮助他们爬上去。
“勇敢者1号”小木屋给义乌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记者 沈立 摄
看到天马行空的想法在现实中还原,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我们来比赛,看谁先爬上去。”“我爬得最快,我的办法最好!”“设计之初,孩子们就故意提高了难度,增添了趣味感,这是大人们很容易忽略的。”沈巧玲说,因为极具挑战性,孩子们还给小木屋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勇敢者1号”。
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儿童的需求和视角是适儿化改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让儿童参与空间设计,可以确保城市空间更加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此外还能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表达观点、与他人合作。
目前,“儿童参与”理念已经成为全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普遍共识与基本要求,浙江11个设区市均已建立了“儿童议事会”“儿童观察团”等机制。温州成立儿童观察团,开展了爱心斑马线选址等活动,让儿童成为城市美化的小小设计师;湖州注重在游戏教育中践行儿童参与,让儿童在游戏中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嘉兴则通过打造儿童友好商圈、建设儿童友好主题公交等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更多参与城市生活的机会和平台……
统筹整合资源,“一米风景”由点及面
有别于其他5个入选地,杭州市拱墅区此次以制度机制创新入选,打造桥西儿童友好街区,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该街区通过对多个友好单元的统筹整合,让这些空间串珠成链,形成儿童友好生态,释放了更大能量。
“随着儿童友好空间不断增长和扩容,其建设正从原本的医院、公园等单独的建设改造,向街区化、集群化趋势发展。”拱宸桥街道桥西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悦说,聚合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包括商业机构、公益组织、文化场馆等,可共同为儿童营造更加友好、便捷、丰富的成长空间。
孩子们在杭州拱墅区桥西儿童友好街区开心地玩耍。受访者供图
一条大运河穿城而过,运河南端最具标志性的拱宸桥横跨两畔,20万平方米的桥西儿童友好街区沿河徐徐展开。“街区打造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内的历史、自然、生活3种资源,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街区这个大环境中,触摸自然、触摸文化、触摸生活。”李悦说。
丰厚的“家底”,是打造这道流动的“一米风景”的底气。在创建之前,街区内星星点点布局了28处儿童活动场地、27处儿童服务设施、5个国家级博物馆、11处母婴室、3处应急救援室等。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一条宸运绿道把公园绿地、文化遗产、市井生活有机串联起来,把街区自然划分成了西岸国际艺术园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宁波路美好生活街区三个特色组成部分。
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街区内的公共场馆、社会力量都被组织起来,成为服务儿童的重要力量。每当周末过后,街区内的仝仺非遗美学馆主理人姜超超,都要忙着补货。孩子们爱吃的各色糖果、五彩缤纷的气球,再加上公益性的手工课程,让这里成为不少带娃顾客逛街时的省心之选。眼下,已有45家商户和她一样参与了街区组织的“一米泡泡”公益服务计划,每家店根据自身经营特色,提供免费阅读、免费糖果、恒温冲泡奶粉、创意手工等10项公益服务。不少为人父母的店铺主理人坦言,友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众人尽自己所能共同打造,希望孩子们无论走进哪家店铺,都能被热情款待、悉心呵护。
“跨区域、多主体的空间建设,在规划之初,就要建立部门的协作机制与项目统筹机制。”杭州高新区(滨江)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徐俏俏认为,对于新建的儿童友好空间,既要避免出现建设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也要注重项目之间的衔接与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有机融合的儿童友好空间网络。
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在项目开展初期就引入跨领域专家团队进行统筹规划。
宁波江北实验小学的通学路改造后,有了美观实用的风雨连廊。受访者供图
2023年9月,缤纷未来社区所在的杭州滨江区,推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项目联合审查工作机制。由区发改局会同区妇联梳理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确定列入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联合审查范围的项目名单,由区财政局做好资金支持。针对联合审查范围内的医院、公园、未来社区等政府投资项目,区住建局、规划资源分局邀请区妇联参与设计和方案评审阶段,对项目落实儿童友好理念的情况提出审查意见,并进行全程监督指导。
眼下,浙江正在开展《浙江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评估》,对各地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同时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链接】清单分类解析
陈倪垚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中涉及的经验做法,大致可分为四类:制度机制创新、空间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儿童参与促进。
制度机制创新类(杭州市拱墅区)。主要聚焦于顶层设计与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以1米儿童视角为设计理念,系统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与服务场景,让儿童充分感受到空间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
空间环境优化类(宁波市、温州市瓯海区)。侧重于硬件设施的适儿化改造,通过对儿童出行环境、游乐环境等空间的安全化、趣味化改造提升,为儿童提供可玩、可学且安全、舒适的健康成长空间。
友好服务提升类(衢州市、杭州市滨江区)。聚焦整合多方力量,在儿童友好空间内植入优化托育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在满足儿童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引导更多人参与儿童友好建设,为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儿童参与促进类(义乌市)。强调的儿童主体性,通过引导儿童参与空间规划和建设过程,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合作学习,在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儿童兴趣和身心特点的同时,提升儿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主体意识。
(作者系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社会所助理研究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