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咨询量增加20%,“六小龙”出圈后杭州旅游人探寻新“富矿”

字体:
—2025—
02/25
10:36:15
2025-02-25 10:36:1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周丰

  “20多个云深处参观名额一放出就秒光,‘六小龙’太火了!”今天上午,一位研学旅游机构的负责人不禁和记者感叹,杭州“六小龙”火得太快了,企业都还没反应过来,能预约参观的几家很难约到档期。

  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大模型DeepSeek下载量飙升、机器狗在景区进行舞“狮”表演……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杭州六小龙”出圈引发全国乃至全球对杭州科技创新活力的极大关注和向往,许多“嗅觉”灵敏的旅行社也看到新商机,纷纷行动在研学产品中加入更多与“六小龙”相关的科创元素。

  “六小龙”咨询量增加20%

  要满足市场参观需求尚需时日

  “刚开年,我们就接到许多科技研学产品的咨询电话,特别是询问能否参观‘六小龙’的,为此还增加了不少外省合作伙伴。”木塔教育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杭妹告诉记者,年后科创类游线的咨询量增长至少20%,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宇数科技和深度求索,不过目前这两家企业对社会化研学通道还处于关闭状态,因此他们的产品更多会推荐“云深处”(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但企业参观档期有限,名额非常抢手。

  “云深处”机器狗产品 图源:云深处科技

  “云深处”是一家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今年初其自主研发的“绝影”系列机器人在网络爆火,不仅能管廊巡检、应急救援、消防侦察,还可以在雪地、山坡上跋山涉水,甚至360°旋转跳跃,相关视频让网友直呼“太酷炫”。

  “这些科技企业把重心都放在了科研上,如果外来访问人员过多,对他们的日常工作也会有影响。”张杭妹发来一份研学推文,由于受到参观限制,3月份木塔预约“云深处”的访问档期只有8日和22日,行程主要为参观四足机器人展厅、了解四足机器人发展史、与四足机器人互动体验,聆听机器人专家科普课程。

  记者询问了四五家主做研学游的旅行社,都表示年后刚开工就和“六小龙”对接过,但要满足市场的参观需求,还尚需时间。

  新年一过,杭州远景国际旅行社每天都能接到3到5个商务考察和学校研学方面的咨询,有的希望去“六小龙”参观,有的希望请“六小龙”专家来授课,聊一聊这些科技的未来应用方向。

  “浙江省内可以稳定参访的科技企业并不多,目前科技研学产品都把阿里巴巴作为重点推荐,可以体验AI互动,其次是海康威视和吉利汽车。”该旅行社总经理方田告诉记者,他们更多选择落地上海,像参观江南造船厂、中国商飞厂房、百度自动驾驶Apollo Park等,科技体验更丰富,“现在‘六小龙’火了,我觉得可以在业内呼吁一把,让杭州的科技旅游向上海看齐。”

  游线更有科技含量

  旅行社期待打造纯科创产品

  今年元宵节,杭州文三数字街区上演“赛博元宵”。现场,在央视春晚上转手绢的机器人化身川剧变脸大师,与机器狗舞狮队进行“比拼”,让游客们不仅感受传统节日魅力,也领略到高新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机器人在文三街区表演 图源:文三数字生活街区

  “在客户定制的组团研学游产品中,我们的主题更偏向于非遗和宋韵。现在我们考虑调整产品结构,在传统文化之外加入一些科技元素。”浙江光大旅游商务会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剑透露,这段时间他们正在和文三数字街区进行洽谈,在打造研学线路时将这里纳入行程,“街区引进了‘六小龙’的机器人,有趣的科技展示很有看点。”

  浙江大学,在DeepSeek爆火之后也变得更受青睐。“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中小学校,咨询浙大参观的需求有较大提高,我们在一款研学营产品里,加入了浙大教授带队解密DeepSeek大模型,启真实验室团队亲授芯片光刻工艺的环节,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软件。”浙江新世界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周霓说。

  “杭州的旅行社在研发科创类研学产品方面,一直都下足了功夫,未来纯科创主题的研学产品值得期待。”浙江省旅行社协会副秘书长周群表示,无论是前往机器人小镇参观,欣赏无人机表演,还是到城西体验无人驾驶公交中巴,探访智慧农贸市场,杭州拥有非常优质的“科技+文旅”发展土壤。

  杭州自动驾驶接驳示范线巴士 图源:余杭交投集团

  杭州如何以“六小龙”为契机,培育更多活跃度高的科创企业打造研学线路?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以“产业+文化+旅游+社区”模式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服务呵护企业和创新人才,能够让企业更有活力、创新更活跃。

  “AI和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高新科技,目前还不像非遗、宋韵等容易实现落地和大众体验。要让科技产业更好地与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在生态营造、课程把控、师资建设、市场规范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科研企业、教育机构、高校的深度合作,打通资源壁垒,把前沿科技成果真正可转化为研学课程的新颖内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受访者供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六小龙;科技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