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教学、科研与转化一线工作40多年,我喜欢把学生“赶”到工程现场去,做制造业方面的研究,必须切实了解产业与工程层面的实际需求,掌握装备现场使用的第一手资料。
眼下,浙江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的部署,切中了我的心声。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上,必须在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先行示范、做好表率。
高校如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我认为,还是要坚持“四个面向”,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在攻关中培养人才。
我常跟学生说,我当年领衔论证盾构关键技术研发这一项目能得到“863”计划的资助,正是因为国家要改变对进口盾构机的依赖局面,也因为我当时已有与龙头企业合作以及工程应用多年的经验,坚持产学研用长期稳定合作,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攻克关键技术。
近年来,浙江大学聚焦顶尖人才引领、重大项目带动、重大平台支撑、重大成果培育,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
这一过程中,有两项工作非常重要,即贯通培养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从2016年起,我开始组建新团队,在生物制造3D打印等领域发力。我为什么跨界?第一,生物制造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第二,这也是医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新领域,我们研究的机电系统,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装备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把相关多学科的人才打通使用、发挥各自所长;第三,这一领域同样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经常需要跟医生、动物实验和临床等打交道,符合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相信,研究型大学坚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可以不断为国家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在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