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2日讯(记者 吴丽燕 见习记者 刘凌云)春日里,身穿一袭旗袍,手撑一把油纸伞,徘徊在烟雨江南的青石古巷……这是许多中国女孩子关于旗袍的美好憧憬。
在德清新市古镇西河口千年老街上,藏着一家名为“尺素云裳”的旗袍店。韩敏是这家店的主理人,因其手工制作的旗袍设计新颖,工艺考究,风格独特,火到了海外。60%的客户是海外华侨华人,以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为主。
她说最令自己骄傲的,是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穿着她定做的旗袍,自信、优雅地出现在各种场合,收到不少来自外国人的赞誉。
日前,我们跟着这位藏在古镇的旗袍师,挑选布料、裁剪打样,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体验充满韵味的东方美学。
选对颜色,整个人都明亮了几分
我们在不起眼的门店前驻足,隔着玻璃橱窗,一件件精美的旗袍静静垂挂,刚想推门而入,却发现是锁着的。疑惑间,身着旗袍的韩敏款款走来。“现在门店一般不接待了,订单就已经做不完。”韩敏说,去年他们尝试在微信朋友圈开放50个订制名额,仅半个小时就被一抢而光。
韩敏说,她会根据每位客人的体态、风格、气质和场合设计旗袍,所以前期沟通至关重要。
记者(左)学习裁剪旗袍。 共享联盟·德清 白羽 摄
正说话间,她把我们带至二楼的工作室。这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内,各式各样的布料琳琅满目。
我们站在镜子前,从选一块合适的布料开始定制旗袍。“先做色彩测试。”韩敏仔细打量我们,“小吴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姑娘,娇小温婉;小刘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姑娘,高挑大方,你们的风格截然不同。”没几分钟,她就麻利地从一堆布料中找出10多卷不同色调的布料。
风格迥异的两人,如何做出专属旗袍?我们有些迫不及待,拿起自己喜欢的布料就开始在镜子前比对、搭配,却被韩敏叫停。
“小吴的肤色、气质,属于秋色系,适合暖色调。小李更适合撞色、时装感更强的旗袍。”听到韩敏的建议,我们展开不同颜色的布料,轻轻地搭在自己的肩上。果然,披上后整个人都明亮了几分。
量体,是定制旗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胸围、腰围、腹围、臀围、肩宽等所有数据,都要十分精准。“所谓量体裁衣,并不是身材什么样,就把衣服裁制成什么样。一件讲究的旗袍,所有的尺寸,都能对女性的身材起修饰作用。”我们拿着皮尺,互相为对方测量,根据身材比例给出专业意见:肩膀不宽,更适合包肩设计;大长腿,可设计长开叉;个子娇小,可提高设计腰线……
韩敏说,很多人都会觉得旗袍不算日常服装,对身材要求又高,其实不然。“旗袍讲究的是线条感和流畅性,对身材的包容度远超想象。”我们发现,定制旗袍,不仅仅是选择布料和款式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人们对自我风格的探索和重塑。
探索古法“一片式裁剪”
定制旗袍,工艺颇有讲究。我们展开一整块布料,探索“一片式裁剪”的古老技艺。
我们将布料进行两次对折后,用珠针固定在案台上。“通过两次对折可直接确定衣片的中心线、侧缝线等关键轮廓。”韩敏说,这种古法裁剪没有肩缝,使得旗袍在运动时非常灵活。
“这是肩线,这是下摆。”韩敏拿起画粉给我们打样,开始利落地在布料上勾勒裁剪线。她还拿出一件成衣示范,帮助我们直观理解板型结构。
我们得知每个旗袍师傅都有属于自己的制衣公式。“以胸围为例,我按照款式放量11厘米,那裁剪的尺寸就是(胸围数+11厘米)除以4。”就这样,按照公式,我们拿着量体数据,一一算出对应的裁剪数据,
随后,我们开始在布料上描绘裁剪线。画着画着,我们渐渐分不清哪些线代表什么。韩敏笑着安慰:“记不住很正常,我刚开始也录视频、做笔记,课后反复看。”
记者(左)试穿旗袍。 共享联盟·德清 白羽 摄
我们完成裁剪。展开布片时发现前后片连在一起,不禁发出感叹——原来旗袍竟由一整块布料裁出。
韩敏说,旗袍分割线少,除了“一片式”裁剪,制作中归拔工艺应用也很关键。她为了学习这些制作旗袍的传统技艺,5年前专程前往浦江,向“旗袍制作技艺”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芳英拜师学艺。
“归拔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指运用熨斗在特定温湿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推、拉、收等手法,让布料产生形变,从而达到预定的塑形效果。”说着,韩敏拿起熨斗示范,把布料往上提,推出去,再反手压回来,弧线就能被熨平。我们学着操作,可推了半天,布料的弧线依旧顽固地待在原地,毫无变化。韩敏一眼就看出问题:“新手容易兜不住‘量’,推出去的量不是跑掉了,就是回不来了。”
看我们小心翼翼地慢慢移动熨斗,韩敏立刻提醒:“速度要快,停留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面料容易烫坏。”
我们感叹,传统手工旗袍工艺的密码,都藏在细节之中。
让每件旗袍独一无二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是韩敏定制的旗袍受海外年轻客户青睐的重要原因。
徐垠是韩敏的合伙人,他们一个负责制作,一个负责接待运营。“起初,我们通过在小红书展示成衣的方式进行推广,如今订单在年初就已经排满了。”徐垠颇为自豪地说,工作室积累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客户。
“这原本是一块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都觉得老气的布料,但匈牙利华人姑娘收到成衣后,给我们反馈说太惊艳了。”我们的目光瞬间被徐垠拿出的深蓝色的编织旗袍吸引,右侧肩部的镂空编织与立体飞鸟图案相映成趣,下摆的镂空编织,搭配布料上小花与植物图案,宛如沼泽地中的植物在幽暗中悄然生长,带着梦幻与神秘的气息。
“设计元素必须有关联,像写论文,要围绕主题来。”韩敏指着扣子、钉珠、下摆编织给我们演示,遮住了任何一部分,梦幻感的完整度都会下降。每件旗袍,都凝聚着对手工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其中80%需要手工制作,所以每个月最多只能完成七八件。
“融入的编织、刺绣都很耗时。”一块块绣布上,小狮子、花草、《山海经》里的异兽……都勾勒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得入迷,也跃跃欲试。
接过绣针和丝线,我们开始在祥云图案的水溶布学习“打籽绣”。我们左手拿针,右手拿线,把丝线绕针两圈后,将针垂直扎入布面,此时右手拉紧丝线,左手在布下拽针,线缓缓穿过布面,结成小结。
针下去后,我们又迟疑了——布的背面没有参照,针该从背面的哪个位置穿回来?
“新手找不到可以往下看。”我们低头摸索一阵,将针尖对准进去的位置后拉出整个针身,布面上浮现出一粒小“籽”。这样来回几圈后,由于一直盯着细小的针点,我们眼睛开始发酸。看着水溶布上歪歪扭扭的“籽粒”,让我们刚刚起来的成就感瞬间扑灭。
韩敏笑着安慰,手工制作往往都要熟能生巧,新手因控制不好力道容易出现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等问题。“就算是熟练工,绣这一块布,也要花两三天时间。”
韩敏的案台上放着好几本手工画稿,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没有同款。她期待着,自己设计定制的旗袍能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走出国门,让更多人感受到旗袍的魅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