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我省公布首批县域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名单,推动优质高职资源下沉

为县域打造“工匠后备军团”

字体:
—2025—
04/28
08:03:30
2025-04-28 08:03:3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金春华 谢丹颖 林婧 徐坊 谢甜泉

  浙江在线4月28日讯(记者 金春华 谢丹颖 林婧 徐坊 谢甜泉)时近中午,宁海模具产业学院教学工厂内,机器仍在轰鸣。几个学生跑进厂里向工人请教,“师傅,上午课上讲到这个模具。您教教怎么操作呗。”

  宁海县是“模具之乡”,去年6月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建了该县首个产业学院。本学期,大一学生纷纷进厂实训。

  “没想到学院今年入选了省级创建名单,发展要再提速。” 浙江工商职院院长张启富说。

  他所说的,是浙江省教育厅最近公布的首批县域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名单。

  这是浙江首次以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建设此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我们希望通过高职资源全面下沉,探索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发展的新路径。”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陈达说。

  职校为何要下沉到县?县域产业学院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来到宁波、温州、湖州、金华等地进行采访。

  县域产业学院,渐趋“燎原”

  首批县域产业学院,全省共27个试点,分布于11个设区市。

  磐安现代中药产业学院、瑞安汽车产业学院、景宁民族产业学院……熟悉浙江经济的人,从名称上就能发现,这些学院与各县特色产业紧密相关。

  “县域产业学院,有望成为县域高水平技能人才以及科技研发、技能培训的孵化器。”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达祎说。

  眼下正值毕业生求职就业高峰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很多毕业生,早已拿到offer。

  “我们的毕业生很抢手,除了留在湖州就业的,大都去了杭州、上海等城市。”该校科技与服务地方处副处长陈亮亮说。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直很难流入县域——年轻人大都喜欢到大中城市就业,高职院校又基本聚集在地级市以上的大中型城市。

  但近年来,县(市、区)优势产业不断进阶升级,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月薪过万招不到技术工人”等话题频上热搜。

  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中高职一体化学生正在上实践课。

  “周末工程师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城的引人难题。但产业发展到现在,很多县已觉得‘不解渴’,希望身边就有一群专家,并能在当地培养一支‘产业工人后备军团’。”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杨月明说。

  以德清为例。这一浙北小县,在“高手环伺”中找到了地理信息产业等新发力点,落成了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德清通航智造小镇、德清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集群等产业平台,“抢先”落地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对技能人才需求迫切。

  与其引而不来,不如自己培养,这是很多县(市、区)的应对之举。

  2023年,教育部与浙江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提级赋能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鲜明提出建立“县域产业学院”,并明确“以县域为单位”“依托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由高水平高职院校牵头”等要求。

  去年,浙江出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确定要建设50个左右县域产业学院。

  业内人士形容这是“水到渠成”。

  一方面,浙江县域整体实力在提升。“小家电之乡”慈溪、“国际纺都”柯桥、“电器之都”乐清……截至去年底,浙江GDP超过千亿元的县(市、区)已达33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多。随着“三大差距”日益缩小,县域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也在上升。

  另一方面,进入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浙江,已早早布局“下沉到县”。

  浙江有着雄厚的职教资源,全省职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5所入选首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数量居全国前列。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开始,浙江多地就在探索高职院校到县域设立分校区。目前,全省各地已自发探索建设88家“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形成一定规模效应。

  这些县校合作相当紧密:有的是为推动县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而设;有的基于本地产业战略发展规划适度超前设置。温州等地还形成了“一县一产业学院”布局。

  “大家都是围着产业和需求转,一拍即合。”张启富说,2007年,浙江工商职院就与宁海县、宁海模具行业协会、浙江华宝塑料模具有限公司等一同建立产学研基地,合作根基深厚。这为2024年6月,浙江省模具协会、宁海县模具协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成立宁海模具产业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从“3+2”到“1+3+1”

  “我们现在的实训,跟工人师傅从事生产是一样的。”在浙中五金智造产业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小吴在数字化车间“调试”设备。借助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学院将课堂“搬”到生产线上。

  虚拟仿真技术,将生产、研发与教学、培训融合起来,成为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合作的新见证。

  “这次全面开展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将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好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陈达祎说。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王振洪介绍,县域产业学院的布局,会同时考虑县域产业所需和教学基础条件,由设区市内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牵头推进,将优质职教资源下沉到县,并将本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1+1>2”。

  宁海模具产业学院四楼,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里的精密模具研发中心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出现在此的专家,来自省外的知名双一流高校大连理工大学、省内的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以及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校区学生实训场景。

  “搭建平台,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一道,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是我们的优势,也是责任。”中心负责人郑子军说,最近3年,浙江工商职院的宁海模具产业学院、慈溪智能家电产业学院,已为两地企业提供76项技术服务,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并授权发明专利59项,培训员工3.2万人次。

  技能型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协同育人,是县域产业学院另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的目标,是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院长李武朝说,学院成立3年多来,已为当地泵阀产业输送技能人才近500人。

  这背后,涉及一项重大改革。

  传统职教体系中,中职、高职几乎是“各管各”,跟区域内特别是县域产业合作不甚紧密。很多学生上了高职,或高职毕业去企业,都会发现专业知识有缺失,或企业设备的操作技能不熟悉,需要再花较长时间补课。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泵阀专业的学生们在实训室里上机实操。

  2022年,浙江开始探索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永嘉学院开设了全省首个实行“1+3+1”培育的泵阀班。

  “新模式将传统的‘3年中职+2年高职’打通,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第一年,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职业素养,厘清其职业发展路径。第二至四年,重点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能力,强化实操应用。第五年开始顶岗实习,培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温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吕信恩介绍。

  “学校帮我们早早做好职业规划,读书、找工作不再迷茫。”永嘉学院学生徐嘉俊还未毕业,但已在当地头部泵阀企业方正阀门集团多岗位锻炼。等通过顶岗实训考核后,他便可正式入职。

  方正阀门副总工程师郝文明是永嘉学院的外聘副教授,他对能找到这样一批年轻的技能人才也很满意,“他们按企业需求培养,能力水平有保障,而且更容易扎下根。这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

  采访中,不少院校负责人还雄心勃勃地说,将借鉴德国等地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为县域培育一批拔尖的技能人才,甚至大国工匠。

  机遇、挑战与希望

  县域产业学院的成长之路,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首批立项建设时间,给了一年。据悉,这是考虑到各地建设条件相对成熟。立项就是为了加速各地的探索,加强高职资源下沉的力度。

  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的竞赛中心。

  “五金之都”永康,4万多家制造业企业中,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它们缺少研发能力,但嗅觉灵敏、产品更新快。校企合作,取长补短。”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胡赞说。这是学校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本地企业共建浙中五金智造产业学院的主要目的。

  “我们把车间和技术部门、工人都‘搬’了进来,也让学生参与到产品设计及制造全过程,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永康市钰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金明说。双方共建的产学研平台,每年为省内外2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提供生产效率和工艺提升整体解决方案120余套,定制非标刀具、刀盘3600多套。

  同样影响县域产业学院“生命力”的,还有所培育人才的复合创新能力。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青瓷工艺专业实训课堂。

  青瓷冰箱贴、青瓷手机链……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有个瓷间青绿工作室,展示的都是用传统技艺烧制的现代产品。

  “像青瓷一样,浙江很多历史经典产业缺人才也缺市场关注,亟需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培养学生“两条腿走路”:拜师当地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学习传统技艺,同时接受创新、创意、创业培养。而考核方式之一,就是进驻本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真刀真枪”创业。

  “很多学生毕业前就赚到‘第一桶金’。这对个人职业成长、对整个青瓷产业发展,都很关键。”工作室负责人程洋洋说。

  不过目前,县域产业学院想要更好发展,仍存在一些难题。相对于平台建设、专业设置等难题,一些涉及人的问题,解决起来更难。

  师资是一大短板。有多位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老师尽管博士出身,但大都是按学科体系培养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湖州有位老师直言,自己第一次到企业,就被一个实操问题难住了,“捣鼓半天也不知道怎么操作”。

  不少地方还在探索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去年底,温州试点中高本一体化改革,以破除职校生升格“天花板”。

  虽面临种种挑战,但县域产业学院带来的改变,已有目共睹:

  县域技能人才多了。在海岛舟山,岱山绿色石化产业学院近40%毕业生服务于本地企业。宁海模具产业学院和慈溪智能家电产业学院,累计共有1841名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专业对口率超80%;永嘉学院去年毕业生就业率100%、留在当地的比例达70.59%……

  各地建设技能型社会有了新抓手。多家学院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

  “浙江制造”注入了新力量。杭州城西科创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镇海绿色石化产业学院、乐清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一批与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紧密结合的学院设立,助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前老想着逃离县城。现在,我的很多师兄师姐已经证明小县城也可以有大作为。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努力成为未来的‘浙江工匠’。”宁海模具产业学院大一学生小林向记者分享了这一生日愿望。

  这,何尝不是县域产业学院的愿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县域;产业学院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