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点,杭州西溪湿地莲花滩观鸟楼内,观鸟爱好者武峰举起望远镜,轻声提醒:“看清了吗?在枝头跳跃的是红头长尾山雀,尾巴占身体一半长。”视线延伸至远处浅滩,一只白鹭头顶的“繁殖羽”如雪辫轻扬,身旁苍鹭静立,三只黑水鸡拨动水纹。
近期观鸟话题频上热搜,作为国内唯一的城市内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河汊众多、鱼塘棋布,桑青水碧、竹翠梅香,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各种鸟类的停栖、觅食、筑巢、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浙江省观鸟胜地”,截至2024年已有224种鸟类记录。而莲花滩,正是西溪湿地中鸟类种类最丰富的一个区域,也吸引了一大批像武峰这样的观鸟人,用镜头和笔记守护这片鸟类天堂。
观鸟人的“双面人生”
49岁的武峰,背包里总装着三样东西:一台相机、一个口袋望远镜和一份简易午餐。
工作日,她是杭州一家企业的技术工程师,细致严谨;周末,她泡在西溪湿地里观鸟,边走边记录,自由自在。“作为自控工程师,平时工作追求稳定。”武峰说,而观鸟则恰恰相反,每一步都可能藏着惊喜,“树枝一动、鸟鸣一响,我就条件反射地顺着方向抬头或低头找鸟。”
两年前,她偶然拍到了一只盘旋的普通鵟,惊叹“城市里竟有猛禽!”她从此“入坑”观鸟,恶补知识,最初常用“懂鸟”APP比对物种,现在喜欢翻阅中英文图鉴,核对细节特征,努力装进大脑中,只为能一眼辨鸟,目前已解锁并记录下200多种鸟类。
如今,武峰能在一次观察中轻松辨识四五十种鸟,数据同步上传至“观鸟记录中心”小程序,成为湿地生态研究的民间数据。“最迷人的是未知,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只出现的是什么鸟。”武峰说。据了解,西溪湿地有莲花滩、虾龙滩、寿堤、朝天暮漾、千金漾等观鸟区域,建有观鸟楼1座,观鸟塔1座,观鸟亭5处。
清晨6点,观鸟楼、观鸟塔前已架起“长枪短炮”,观鸟爱好者们静候日出后2小时的鸟类活跃期。春夏之际,寿带、水雉等明星鸟种在此筑巢育雏;秋冬时节,绿翅鸭、罗纹鸭集群掠过水面。
武峰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鸟类进食、翱翔、求偶的瞬间。“像是解锁了另一个世界。”她说。
好生态引得“仙子”来
“去年6月,一雄一雌两只水雉在此活动频繁。”武峰清楚记得,7月2日,雌水雉产下了4枚蛋,“水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脚爪细长,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有‘凌波仙子’美誉,能看见它们繁殖、育雏属实难得。”
水雉的落户,印证了湿地生态在不断提升。近年来,莲花滩通过水鸟栖息地改造,优化水生植物群落,使生态效益愈发显现。此外,西溪湿地通过持续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吸引到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近年更是增加了灰翅浮鸥、小天鹅、白琵鹭、青脚鹬、林鹬、鹤鹬、白额雁等鸟类。
自从观察到水雉在西溪湿地繁殖后,武峰对这片土地愈发着迷,一有空就钻进这片绿地里观鸟。她对这里常出没的鸟类如数家珍,而西溪湿地也成了她每个双休日的“工作场所”。
转换身份续写湿地童话
被鸟类改变的不仅是武峰的生活,还有她的社交圈。观鸟的日子里,她结识了擅长辨鸟鸣的“听声党”、精通植物学的“栖息地专家”、专注抓拍的摄影达人,还加入西溪湿地“飞羽”志愿队,希望能为更多观鸟爱好者提供服务。
西溪湿地“飞羽”志愿队有40多名成员,大家默契地做观测记录,也劝导游客文明观鸟:“不穿鲜艳衣服、不用闪光灯、保持安静。”与此同时,西溪湿地对鸟类科普设施进行了提质升级,优化“飞羽学堂”教室、增设互动展板,举办亲子观鸟赛、鸟类摄影展,甚至将课程送进校园。
暮色中的西溪,鹭鸟归巢,水面泛起金色涟漪。武峰收起望远镜,准备结束一天的观鸟工作。她的故事,恰是西溪湿地生态治理的缩影——从观鸟到护鸟,角色的转换,都在为这份“224种鸟类的城市童话”续写新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