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右二)向侯心雨(右一)学习挖掘器物。 共享联盟·仙居 应芳露 摄
浙江在线5月4日讯(记者 陈久忍 共享联盟·仙居 应芳露)“五一”假期,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下汤遗址的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依然不停。在仙居下汤考古工作站,记者跟着00后文物修复师侯心雨一起修复文物。
下汤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落,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连续发展的重要实证。自2018年正式发掘以来,下汤遗址累计出土陶杯、大口盘、陶罐等各类器物400余件,是上山遗址群中器物坑最多的一处。今年4月底,下汤遗址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2年大学毕业后,侯心雨便一直在下汤遗址从事文物发掘和修复工作,目前已修复了近百件器物。
记者看到,侯心雨工作的文物修复室约10平方米大小,中间是一张大木桌,四周放着五六把椅子,桌上放着剔刀、刷子、胶水、石膏等修复材料。考古工作站的4名文物修复师都在此工作。
深埋地下多年,很多器物已经成为碎片。作为文物修复师,侯心雨的任务就是尽量复原器物本来的样子,直观呈现万年前先民的生活遗存。
记者跟着侯心雨修复的是一件圈足罐。刚发掘出来时,这个陶罐的碎片和泥土叠压在一起,成了一个“土疙瘩”。
文物修复的第一步,是将碎片从“土疙瘩”中分离出来。“不要用刀撬,注意不要划到陶片。”在侯心雨指导下,记者拿着剔刀,将碎片之间的泥土一点点剔去。几分钟过去,记者已经双手发酸,才剔下一个小陶片。
好在此前,侯心雨已经提前将大部分陶罐碎片剔好。
剔出陶片后,接下来就是拼接碎片。“这是更有意思的环节,就像玩拼图一样。”侯心雨说。
然而,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这些碎片,并不像拼图一样有规则的边缘,互相之间能够严丝合缝地对上。面对几十块大小不一的碎片,记者毫无头绪,很多碎片看起来对得上,一拼却发现对不上。
“我们可以从陶片的颜色、质地去区分,再结合出土时陶片碎片的相应位置进行综合判断,就容易事半功倍。”在下汤遗址工作多年,侯心雨对这里出土的陶器的形状、特点已经非常熟悉。比如,有“下汤罐”之称的筒形罐就是下汤遗址特有的一种陶罐,具有口微敛、无沿、深腹、平底,齐沿处有对称的“双耳”等特点。
在侯心雨指导下,记者找到了两块相邻的陶片,先用左手将两块陶片固定住,再用右手对准陶片缝隙挤出胶水,将两个小陶片粘到一起。
经过我们约半小时的努力,陶罐下半部的形状初步显现,不过要把陶罐完全修复好还需要更多时间。剩下的细碎陶片,拼接难度更大。整体拼好后,陶罐上缺失的部分以及缝隙,还需要用石膏来填补。
“修复好一个陶罐,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一个月。”侯心雨说,文物修复急不来、急不得,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和热情。而对她来说,文物修复是一个很减压的过程,看到一个个器物恢复原样,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目前,下汤遗址的发掘还在持续进行,不断有新的器物出土。下汤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也已开工建设。侯心雨和同事们发掘修复的文物将陆续走出库房,把万年前的人类故事更直观地讲给更多人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