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在舟山,“水獭保护”从一个陌生的词汇变成多方参与的行动——

水獭如何成为生态晴雨表

字体:
—2025—
05/07
06:00:57
2025-05-07 06:00:5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执笔 谢丹颖 周杭琪


舟山金塘岛风光。 通讯员 姚峰 摄


2025年年初,原乡生态团队好不容易抓拍到的水獭“塘主”的高清照。


原乡生态研究人员(左一)在给游客讲解水獭生存和保护情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浙江在线5月7日讯(执笔 谢丹颖 周杭琪)“五一”长假期间,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柳行古街上,多了一个网红打卡点——人们争相来到位于这里的金塘水獭科普馆,看看一只小兽如何成为生态晴雨表。

  “有獭有獭,在河之涘。凌波赴汨,噬鲂捕鲤。”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的《补亡诗六首》中,就有水獭的身影。诗句让我们看到,岸边的水獭不仅善于游泳和潜水,更是捕鱼的一把好手。其实,自古以来,关于水獭的记载,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并不难找。水獭自古便是中国神秘的水栖捕食霸主,顽强而灵活。然而,最近几十年间,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水獭这一水陆两栖的哺乳动物到底长什么样?不是“懒”也不是“赖”的“獭(tǎ)”,有何生态作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类别的它,又经历了什么?

  这家全国首个以水獭为主题的科普馆,在开馆时向社会发布了一项重要发现:在舟山金塘岛,至少栖息着12只欧亚水獭个体,是目前已知的浙江乃至华东地区最大、最稳定的水獭种群。

  曾被遗忘的獭

  “快来看,这是水獭的脚印。老师在学校里给我们看过照片!”

  “阿拉小时候说的‘水鬼’原来是水獭,长得挺萌……”

  “五一”长假的第一天,也是金塘水獭科普馆开馆的第二日,便有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这个水獭科普馆,面积不大,分上下两层。走进大门,便能看见全球13种水獭的科普图绘。

  “在中国,目前分布着欧亚水獭、江獭和小爪水獭3种水獭。”金塘水獭科普馆的运营方、野生动物保护公益组织——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原乡生态”)研究人员陈纪元指着其中被放大展示的一只,补充道,“我们说的水獭,多指欧亚水獭。它们分布范围最广,曾经覆盖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乡生态自202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调查,旨在协助政府、企业和保护区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提供生态保护与修复咨询。这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创始人之一沈秋,还曾于2022年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并在COP15中国角浙江主题日上发言。

  的确,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欧亚水獭的适应能力强。它们出没于各种水体类型:溪流、湖泊、江河,甚至鱼塘。“水獭腿短,但它身子长,后腿一蹬,就可以麻利地进出鱼塘。”陈纪元笑道,原乡生态团队好不容易拍到的第一张水獭高清证件照,便是在鱼塘边,“它也因此被封号‘塘主’。”

  滨水而居、滑稽可爱、少有潜在的伤人或致病风险,毫无疑问,水獭是可爱而充满魅力的。

  走上二楼,细读馆内水獭的“前世今生”也会发现,水獭在中国,从不是陌生的动物。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开始在典籍当中对水獭进行描述和记录。《礼记·月令》写道:“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负冰,獭祭鱼。”追溯到更早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水獭还作为一种“为渊殴鱼”的小兽,在余姚河姆渡等遗址中被发现遗骸……

  曾经,浙江内陆的水系里,广泛分布着水獭。几十年来,欧亚水獭的数量急剧减少,人们曾一度以为它已经在浙江境内绝迹。直到2018年,在宁波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有志愿者意外拍到了水獭在海上游泳,专家才得以确认它们并未在浙江省内灭绝。

  比种群衰退更遗憾的是,一项调查发现,金塘的年轻人对水獭极其陌生,甚至有人将它们视为“外国动物”或“养殖逃逸物种”。

  “这个曾与我们共享河道几千年的物种,如今正快速从集体记忆中退潮。”原乡生态负责人沈秋直言,即便是在相关专业人士中,也不容乐观——2016年,中山大学一项调查显示,野生动物保护从业者及爱好者(平均从业时间8.5年、年均野外工作时长3.8个月)中,仅只有54%能准确识别水獭。

  追寻水獭踪迹的人

  不可否认,水獭已退居生态系统边缘。但它们仍在“看不见”的角落,顽强维系着生机。

  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水獭对维护生态平衡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金塘水獭科普馆里,从展出的图片、文字中,能明显感知:它既是“杀手”又是“大法官”,严格执行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维持着生态系统该有的生存秩序与健康稳定。它也不轻易与同类发生冲突,作为鼬科动物的一员,它们主要通过粪便实现个体间的交流,同类驱逐的方式也是有点可爱的“以屎相逼”。

  因此,一场“獭迹”的寻踪保护,已逐步在全国各地铺开——东北泰加林深处,科考队员循着雪原上长条的拖痕,最终在封冻的冰河表面,发现了水獭的捕鱼“窗口”;四川横断山脉的山涧,一支由拉布拉多犬与生态学家组成的“气味追踪队”,正沿激流溯源,寻找水獭的独特信息……

  浙江,也在努力。

  在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行动方案的支持下,在再次发现水獭踪迹的2018年,浙江自然博物院、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原乡生态共同开展浙江水獭调查。他们登上近百个岛屿,在浙江海域的岛屿和沿海地区共找到13处水獭分布点。他们发现,金塘岛是全省水獭密度最高的栖息地,全岛13个行政村、几乎每条河流都有水獭生活的痕迹。

  “发现的时候,大家有些不可思议。”沈秋说,欧亚水獭被视为河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对水质清洁有极高要求,“在人流密集的镇街发现欧亚水獭,这真的罕见。”

  于是,2023年,原乡生态的首批研究人员上了岛,每天开着一辆小电车,穿行在嘈杂的金塘镇上,沿着大柳河,从海堤,到山林、水库,再到农田,根据布设的111台红外相机捕捉到的水獭影像,一一到现场,“捡”屎、记录踪迹……

  日复一日的调查,也最终换来喜人的结果。

  一楼展馆旁,一大块全透明的玻璃幕墙后,便是原乡生态驻岛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墙上贴着的金塘地图,密密麻麻都是发现水獭所在地的红色标注。基于采集到的400余份水獭粪便,开展DNA预提、粪便分析等工作后,更是发现,第一批检测的23份水獭新鲜粪便中就可判断有12只不同的水獭。

  “对于领地意识很强的欧亚水獭,这个比例已经算比较可观的了。这也从另个角度印证了舟山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确实不错。”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无论是实施一系列水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实现岛内9条主要河流和水库水质均保持在Ⅲ类以上,还是构建完善的“海-陆-空”珍稀旗舰物种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管理和保护网络,抑或是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水獭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告》,联动协同,织密水獭保护网络等,“都是对人獭和谐共生之路的有效探索。”

  “更有趣的是,人和水獭好像约定好了一样,互不打扰。”在金塘,水獭和岛民共享同一个空间,只是各自“预定”了不同的时间——在原乡生态研究人员何既白分享的视频中,白天,这里是钓鱼爱好者的主场;入夜,水獭则从水中探出了小脑袋。

  因此,虽然保护像水獭这样的野生动物,一般采取的都是“圈起来”“养起来”的模式,但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金塘岛上的水獭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可创新应用一种由社区共同保护的模式,更符合生物生长规律。

  大家一块开起来的馆

  这个水獭科普馆,也很有意思。

  2024年,金塘水獭科普馆项目被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纳入《定海山-海-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示范利用项目》,成功入选了浙江省首批“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工程,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项目实施方金塘镇人民政府提供了优质的场地,并委托原乡生态开展布展工作。今年4月30日,金塘水獭科普馆宣布对公众开放。原乡生态创始人沈秋说:“从2023年来到金塘开始,我就一直希望有这样一个馆,可以向人们介绍水獭。感谢各方支持,这一心愿终于达成。”

  漫步科普馆,从2022年媒体对疑似水獭误入金塘镇观前村一户人家的报道,到如今在岛上鱼塘旁抓拍到的清晰水獭正脸照;从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水鬼”传说、“獭祭鱼”回忆,到拆解粪便样本科学推断的水獭种群、数量、习性……

  这里展示的每一个水獭知识点,科普馆都附上了一则生动而又有人气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来自鱼塘、发生在桥洞下,记录故事的人也多是招募来的公益监测员,有甬舟码头员工、农民、教师,还有远道而来的大学生、生态保护工作者等。

  “这是大家一块开起来的科普馆。”在沈秋看来,科普并非说教,科普需要融入故事、加入小巧思。在这个馆里,故事是拿起听筒听的、古书记载是用剪纸动画画出来的……

  这也不止是个科普馆——

  馆内,13种水獭,是根据现有资料和实际监测,一笔一笔重新描画出来的,纠正了一些动物图鉴中水獭的部分形态错误,如海獭比例失调、毛鼻水獭白斑缺失等;

  馆外,“这么多水獭能在金塘安家,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的保护意识等要素缺一不可。”中国知名动物保护学者、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窦海龙不由感慨,这不但可以为欧亚水獭的栖息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为全球小型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舟山样本”。

  “这只是开始,也只是中国水獭保护的一小步。”沈秋笑言,生态研究是项长期的工作,水獭保护也不只是物种存续问题,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缩影。“希望能通过这个小馆,让更多人了解水獭、喜欢上水獭、学会保护水獭。”

  的确,这里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有可触摸的真相。这座小小的科普馆,正用最务实的方式,让“水獭保护”从一个陌生词汇,变成各方参与的行动。这确实只是一小步,但无数这样的一小步,终将汇成让物种回家的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五一”长假期间,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柳行古街上,多了一个网红打卡点——人们争相来到位于这里的金塘水獭科普馆,看看一只小兽如何成为生态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