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撒哈拉的那粒沙,为何飘落浙江

字体:
—2025—
05/11
11:05:14
2025-05-11 11:05:14 来源:潮新闻 执笔 高心同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留下的“这粒沙”,正化作之江大地的文化涟漪。日前,第五届三毛散文奖文化周核心活动“心海之歌 —— 三毛文学手稿特展”在浙江文学馆启幕。而前不久,展出迎来了两位特别的西班牙访客——三毛丈夫荷西的姐姐卡门与妹妹伊斯帖,她们不远万里奔赴浙江观展,只为一睹三毛与荷西的往昔印记,并在“撒哈拉小屋”的信箱里留言,表达对三毛与荷西的深切思念。

  三毛,这位以浪漫洒脱的文字闻名于世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在华语世界广泛流传,也在遥远的西班牙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场展的背后,藏着哪些三毛故事?西班牙来客不远万里打卡,又牵系着何种跨国情愫?几十年前的诗意与浪漫,当下还能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吗?

  亲爱的三毛,你好

  “亲爱的三毛,你好。”

  时隔30余年,这句常出现在《亲爱的三毛》里读者来信的开头,又出现在“心海之歌——三毛文学手稿特展”(以下简称“三毛特展”)的留言区中。

  来到这里,缓缓启封,读一封三毛为世界留下的情书。这正是很多人的心愿所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伴着一曲三毛作词的《橄榄树》,观众在70多页原版手稿以及三毛其他遗物前安静驻足,不时拿起手机拍照。

“心海之歌——三毛文学手稿特展”正在浙江文学馆展出。潮新闻记者 高心同 摄

  “我活一世比常人活十世还多”“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见字如晤,那些笔迹、字句,让她率性、热烈的声音如从滚滚红尘中来,又散进大漠黄烟里。

  三毛的手迹,她的照片、护照、驾照、银行存折,阿雍小城的手绘地图,她起名为“小猪”的牛皮手提包,她称之为“第一个奴隶”的羊皮鼓……展览一角,陈列着大大小小的“三毛物样”,仿佛她的行李箱跨越时空敞开着,而她不过又开启了一场远行。

  现场较为吸引人的,莫过于展厅中央的一副骆驼头骨和一瓶黄沙。

  熟悉的读者朋友都知道,骆驼头骨是荷西淘了大半个沙漠,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它还是书中那个让三毛兴奋的模样:“惨白的骨头很完整地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龇牙咧嘴地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那个午后也在眼前鲜活:三毛掐了把香菜别在草帽上“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两个蓝色的身影彳亍进沙漠。40分钟的步程后,三毛即将对她的证婚人说:“好!”

浙江文学馆内,观众正在参观、拍摄三毛故事中的骆驼头骨及黄沙。潮新闻记者 高心同 摄

  “我坐了近2个小时地铁,第3次来看这个展,只为奔赴一场青春的约会。”观众王瑾放下展馆的三毛故事朗读装置告诉记者,自己喜爱了35年的这位作家,更像一位老友。一篇篇手稿、一件件物样,勾起了她的年少记忆,比如,17岁在《港台文学选刊》中首次读到《万水千山走遍》的选段;1991年那个夜晚大雪纷飞,收到三毛离世消息的她伏在晚自习的课桌上,把眼泪流进臂弯。三毛走后,王瑾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散文,特地去沙漠旅游。而多年以后的此刻,在展馆凝视着三毛照片的她,眼底仍荡漾着温柔:“面向世界的这扇窗户,最初正是三毛为我打开的。”

  当撒哈拉的沙粒,化作浙里的星辰

  生于巴渝山城,长于宝岛台湾,一生漂泊,足迹遍布万水千山。这样的三毛,为何会在浙江这片土地上,迎来一场手稿特展?

  她的根,在“浙”里。

  浙江舟山,定海小沙,这是陈懋平(三毛原名)的故土。1989年,她坐着轮渡抵达这片祖辈生活过的土地,擦着眼泪记下重逢的时刻“1989年4月20号6点差7分”。拥乡亲,讲乡音,碰杯,流泪,欢笑,她用舟山的水洗去荡积40年的风尘,看祖辈生活的地方,和血脉深处的“小沙女”初次相遇。

三毛特展上,记录着三毛重返祖籍地舟山、获称“小沙女”的往事。潮新闻记者 高心同 摄

  杭州,也是三毛的故地。

  “虽然素未谋面,但我和三毛缘分不浅。我的相册中有一张照片,童年的我站在南山路上。照片背后标着1989年,那年我3岁。那一年,三毛也在南山路上。后来,我研究了三毛传记,得知杭州是三毛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在三毛特展上,记者偶遇了前来逛展的《三毛·人间倦客》的作者竹雪芹(笔名)。彼时,她正站在三毛散文《说说说》的手稿边上,为读者签售自己的新书《谁入钱塘棹雪来》。

  浙江文学馆展陈外联部潘昕媛介绍,本次特展以“人生行迹、文学创作、歌曲影视、故乡情缘”四大篇章为脉络,着重凸显三毛的文学造诣与浙江渊源,全景式展现她丰盈深邃的传奇人生与文学世界。这是浙江文学馆开馆以来首个女性作家专题展,也是2025年开局的重磅文化盛宴,将持续至6月。

  “这是三毛的相关展品首次走出舟山博物馆,也是三毛文学周成功举办五届之后,首次走出舟山,来杭州续写篇章。”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告诉记者,未来,三毛散文奖的标志将永久陈列于浙江文学馆,这座承载着三毛文学记忆的展馆,也将继续讲述她的故事。

  在特展现场,记者还碰到了三毛散文奖的获奖者们。

  “能凭《北京烟树》获得第五届‘三毛散文奖·新锐奖’,我深感荣幸。”青年作家侯磊表示,手捧浙江三大文学奖之一的三毛散文奖奖杯,这份殊荣既是对散文传统的致敬,也是对自己多年文学创作的肯定。

  前不久,和许多受邀嘉宾一样,侯磊专程赶往三毛故乡舟山定海,走进小沙三毛文化村,在三毛祖居看一看,转一转。在这座四合院里,大家驻足观看《三毛寻根记》返乡纪录片。最后,众人在三毛文化公园种下橄榄树,将挂牌刻着自己名字的树一一栽下,期许多年后重访,共赏这片承载文学情谊的纪念之林。

  “这也是三毛的魅力所在,只需一个名字,就能引来天南地北的人。”竹雪芹感慨道。

  “三毛是带我去远方的人,今天我带远方的人来寻她的影子”

  “有幸在可接触作家不多的年代认识了三毛,她为我们一代人打开了世界之窗。”这是记者采访时,很多人共同的心声。

  万水千山走遍的三毛,也迎来了她昨日足音的回响。最近,三毛特展来了两位特别的远客——荷西的姐姐卡门和妹妹伊斯帖。

近日,荷西的姐姐卡门和妹妹伊斯帖前来打卡三毛特展。三毛读书会联合创始人朱军军 供图

  “两年前,三毛读书会另一位发起人赴西班牙拜访荷西亲属时,得知他们心怀‘到三毛故土看看’的夙愿。2025年4月,我陪卡门姐妹循着三毛的江南足迹,走过上海、杭州、乌镇、苏州与南京。”三毛读书会联合创始人朱军军告诉记者,他们原计划4月23日上海活动后前往重庆探访三毛出生地,却因76岁的卡门突发身体不适,临时调整路线。

  途中,他们聊起荷西赠予三毛的骆驼头骨,姐妹俩遗憾从未亲睹实物。朱军军当即调转方向,带她们奔赴杭州,直奔浙江文学馆。抵达时已近黄昏,众人沉浸于文学馆的手稿与旧照间,直至馆里灯光渐次熄灭。

  当荷西的姐妹在展柜前见到骆驼头骨时,有一瞬间的停顿:“这是真的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伊斯帖隔着展柜玻璃认真端详起来,小声呢喃道:“是哥哥送给三毛的礼物啊。”随即,伊斯帖将手机递给朱军军:“请替我们和它留一张影吧。”镜头里,撒哈拉的沙与江南的春,远渡重洋的思念与尘封的昨天,在时空的裂隙中悄然相逢。

  其实,对朱军军来说,那些三毛的展品,早已是“老朋友”。

  他如数家珍:

  那具骆驼头骨常年珍藏于舟山博物馆,即便每次都要从嘉兴驱车两个多小时,他仍坚持赴约两次特展,只为一睹这件承载撒哈拉记忆的展品;

  展柜里“浮生如梦”的题字,墨痕犹染江南烟雨,而它恰是三毛在苏州提笔之作,完整的原文为“浮生如梦,人生如戏”。他说,这是她半生的注脚……

  至于“追三毛”这个习惯,他已延续多年。2017 年,他循着三毛的文字脉络,跨越山海,从摩洛哥的苍茫戈壁,到撒哈拉的阿雍小镇,再至西班牙加纳利群岛的蔚蓝海岸,一步一印复刻着心中偶像的生命轨迹。

  为什么这么做?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他沉默了一瞬间,并没有直接回答,再开口,只是继续述说着一些和三毛相关的人与事。

  “还记得三毛书里写的星宏吗?那个小学得了脆骨症、只能躺着的孩子,三毛认他当干弟弟,给他寄信、买轮椅……”

  前年新年,朱军军委托三毛读书会的一个朋友去看望星宏,临走时往他兜里塞了个红包。

  他又提到另一个三毛读者——广西姑娘赖敏。她患了罕见的“企鹅病”,和丈夫丁一舟带着一只狗,开着一辆车,从柳州到拉萨,一路环游四千多公里。后来,朱军军特意飞了趟四川理塘,在高原小城的阳光里,和赖敏并坐谈天,给她带去三毛亲友的祝福。

  或许,他在延续某种三毛的气息。又或许,他心中早已不需要原因。

  “曾经,我是一个县城少年,目光所及只有家乡的草木砖瓦。是那个在大学图书馆的一个下午,我翻开《撒哈拉的故事》,才知道世界原来那么广阔。三毛是带我去远方的人,今天,我带着远方的人来浙江寻她的影子啦。”朱军军说。

  无穷的远方,还在向三毛发出回响。

  在第五届三毛散文奖颁奖晚会上,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华侨、加那利中国文化促进会会长韩彩云在台下听着颁奖词红了眼眶,感慨道:“三毛的文字能跨过山海,我们也要让她的奖走向西班牙。定海是三毛血脉的起点,加那利群岛是她灵魂的归处。我们正在策划相关的文化活动,让两地牵起手来。”

  流浪的三毛,跨越万水千山,回家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三毛特展;浙江;荷西;文学馆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留下的“这粒沙”,正化作之江大地的文化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