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及评价报告正式发布,基本摸清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的生物多样性“家底”,绘制了全国首份跨省域的“生物多样性图谱”。
经过近3年的调查汇总,示范区共记录各类生物物种2790种,包括陆生生物1629种。其中,共有白头鹤、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1种,貉、虎纹蛙、中国淡水蛏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50种。辖内湖荡众多、水系发达,具有显著的“平原河网”特征,共有鸟类306种、水生生物1161种,两类生物超过物种总数的一半。
凤头潜鸭。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发现多类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包括青头潜鸭等珍稀水鸟,虎纹蛙等两栖动物,黄脉翅萤、雷氏萤等原生萤火虫,日本鳗鲡、中华刺鳅、河川沙塘鳢等水生生物。“指示生物对环境变化敏感,就像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可以直观评估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铭昌介绍。
以萤火虫为例,它对水质恶化、光污染和化学污染非常敏感。在嘉善,萤火虫最初在金星村出没,近年来陆续在长秀村、上海市青浦区的岑卜村现身,种类也从1种增加到4种。目前,全球有水生萤火虫9种,示范区已有雷氏萤、付氏仰泳萤和条背萤3种,反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
戴胜。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
此外,水质清洁的指示物种莼菜、中国淡水蛏,近些年陆续在长白荡、元荡、肖荡等跨域湖荡被发现;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稳定观测到青头潜鸭的越冬种群;在青浦区朱家角虎纹蛙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虎纹蛙的重新引入和扩繁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指示生物的分布区域更广、种群数量更多,跨省联防联治的成效逐渐显现。
保护生物,还要维护它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示范区主要水体以“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为核心,到去年底已完成祥符荡清水工程、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等。2020年至今,辖内优Ⅲ类地表水水质断面比例从75.00%升至98.10%,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6.64%,提前完成2025年达到66%的目标。
嘉善县姚庄镇“水底世界”。郁彩明 摄
琥珀小皮伞。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
眼下,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示范区内哺乳动物、两爬动物、陆生昆虫等物种多样性有待提升,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分布还较为广泛。沪苏浙相关部门计划建立一体化调查、监测和评价体系,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指示物种、联合防治重点外来入侵物种,打造跨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