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记者探访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项目施工现场——

4000吨地下巨无霸怎样“啃”出一条道

字体:
—2025—
05/15
07:42:58
2025-05-15 07:42:5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顾雨婷 共享联盟·嘉善 唐芳园 陈浩

  浙江在线5月15日讯(记者 顾雨婷 共享联盟·嘉善 唐芳园 陈浩)国内首座跨省超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顺利贯通。

  汾湖隧道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跨越浙苏省界,全长3732米,隧道盾构段长2420米。通苏嘉甬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联起南通、苏州、嘉兴、宁波4个城市,进一步完善“轨道上的长三角”。

花楠介绍“红船号”盾构机。 记者 顾雨婷 摄

  去年8月,“红船号”盾构机从嘉善县始发,由南向北先后下穿嘉善县汾湖水上运动中心、防洪堤景观道、汾湖、G318国道等区域。

  “红船号”盾构机是怎样工作的?隧道贯通之前,我们来到工地探秘。

  每挖两米,环拼一圈墙体

  上午9时,我们驱车驶入工地停车场,远远就望见了两台高15米、宽23米的红色龙门吊机,正缓缓前后平移,开展悬吊作业。吊机下方,是一个深23米、直径23米的作业井。

  “这是我们的2号盾构始发井,‘红船号’的零件就是从这里吊下去的。”中铁隧道局通苏嘉甬2标一分部总工程师花楠说,隧道挖掘在地下作业,作业井作为施工的辅助坑道,在盾构机运抵前就修筑好了。

  “红船号”盾构机刀盘直径达14.82米,大致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整机重量近4000吨,其主要零部件由刀盘中心块、拼装机总成、主驱动组成,需要拆分后下吊入作业井,再进行拼装。“红船号”拼装完成并启动掘进后,施工所需的隧道墙体拼装物料,也全靠吊机下吊到井中。

  站在吊机下,我们看到工地上摆满了一排排叠放起来的弧形混凝土构件。“这是混凝土管片,每片重13吨,宽度统一是2米。”花楠说,隧道是圆形的,盾构机每向前掘进2米就要暂停。管片就像积木,盾构机一停,就要把管片贴着掘进后的土层绕环拼装起来,组成隧道的墙体。

  管片拼起来的每个环,称为衬砌环,一个衬砌环要用10块管片。盾构机掘一环、也就是2米,衬砌环就拼一环,如此推进,环环相扣就形成了越来越长的隧道墙体。

  我们注意到,每块管片侧面都用红色喷漆写上了不同的编号。花楠告诉我们,管片有B、L、F三种不同的型号,拼装时需按特定顺序进行。管片拼装通常是自下而上,在挖掘好的圆形土层上,先在底部拼上第一块管片。

汾湖隧道内装上了施工灯带。 共享联盟·嘉善 郑之恒 摄

  每掘进一环,盾构机的姿态、曲线半径等参数,以及土层状态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圆形土层底部要拼装的第一块管片,到底先放哪种型号,需要提前综合判定。

  “红船号”盾构机内部搭载了盾构智能互联项目协同管控应用系统,可对隧道掘进的姿态进行预判。而盾构机驾驶舱中的值班工程师也会综合判断盾构姿态、曲线半径等参数,把管片拼装的顺序提前确定下来,然后告知地面工人,让他们把管片按顺序吊入作业井中。

  预防渗水,管片四面“贴膜”

  “管片下吊前得先‘贴膜’。”花楠告诉我们,隧道建在地下,地下土含水量高,若水渗入隧道,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要在管片的四面接缝处贴防水贴片,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通过管片拼接缝隙渗入隧道。

  说话间,我们跟随花楠来到一处木质底座前,只见两块弧形的管片叠放在木质底座上,有1.7米高。此时,司索工孙蓝军带着另外两名工人来给管片贴防水贴片。

  “这种贴片材质特殊,叫遇水膨胀止水条,吸水就会膨胀,既能填补缝隙起到防水作用,也能减少拼装管片之间的硬摩擦。”孙蓝军说,贴片要用特质的胶水贴到管片的侧面,司索工和贴片工需配合作业。

  这个工作可不容易,刷胶水贴片还需要取得特种作业证书。我们试着提了一下胶水桶,一桶装满胶水的塑料桶有50斤重。两名熟练的贴片工,一般在15分钟内,贴完一块管片。

  同样需要贴片作业的,除了管片外,还有另一样重要建材——箱涵。“掘进马上启动了,箱涵可准备下吊。”此时,孙蓝军的对讲机里传来指令,他带着我们来到了盾构始发井的南侧,一个个箱涵被整齐码放,上宽下窄,呈倒梯形状,每块重达32吨,长10.3米、宽1.99米、高2.93米。

  “箱涵如同一块大积木,铺设在隧道底部,组成了我们进入隧道的平路。”花楠在一旁解释,衬砌环组成的隧道是圆形,要在里面畅行,就得把路铺平。在隧道里,箱涵以倒梯形状态进行拼装,宽的那面就组成了人行车走的地面,窄的那面则稳而密实地压在了管片上。箱涵与管片的接触面要贴防水贴片,减少其与管片的硬摩擦,保护隧道墙体。

  一圈走下来,我们始终处于艳阳下,早已汗流浃背。

  人机协作,精细到位保安全

  突然,工地上响起一阵警铃声。“掘进开始!”一名工人的对讲机里传出了指令。

  “正好,咱们下井去看看!”花楠带我们沿着始发井的安全楼梯往地下走去,足足绕了12圈才抵达竖井底部。

  眼前的隧道却并不似想象中脏污昏暗,竟意外的明亮。完成了箱涵铺设的隧道空间呈现半圆形,脚下道路平坦,每隔100米就设置白、蓝、绿、红四圈施工灯带,将隧道装点出了梦幻感。

  我们坐上形似景区观光车的通勤小车,往隧道深处进发。不时有装着物料的大型运输车辆开过,装着管片和箱涵等驶入隧道深处。我们探头朝车窗外望,只见隧道壁左侧安着一黄一白两根管道,一直延伸到了隧道的尽头。“这两条管道一条是进浆管,另一条是排浆管,它们一头连着盾构机,另一头与地面上的泥水分离系统相连。”看出我们的疑惑,花楠及时讲解。

  盾构机采用的是负压带水作业,排浆管会将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啃下”的渣土通过排浆泵输送到地面,再经由泥水处理系统的离心机、压滤机等智能化设备进行水土分离,排出渣土、石块等。剩下的泥浆水则再度通过进浆泵抽排回进浆管,流至盾构机,助其在作业中冲刷附着在刀盘上的黏土,让掘进更顺滑。

  乘车约5分钟后,我们抵达了隧道最深处,黄色的大型盾构机出现在眼前,占据了整个隧道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盾构机主驱动盾尾部分,盾构机的刀盘在最前方,它‘啃石嚼土’时肉眼看不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花楠大声对我们说。

  不一会儿,轰鸣声减弱,一环掘进完成,管片拼装作业开始。盾构机自带的管片拼装机,会将管片贴上土层并注入水泥加固,但还需要工人用螺栓进行拼装加固。

  脚手架上,管片拼装工孙锦博正和另两名工人一起开干。0.68米长的螺栓钉,重约12斤,要以60度角,用气动扳手将管片与管片之间的螺栓孔用螺栓钉连结紧固,一个衬砌环要钉上72个螺栓钉。每一个作业数据,孙锦博都了然于胸。

  “精细到位保安全”,这是隧道悬挂横幅上的一句话。也是每个工人心中的工作准绳。“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花楠说,汾湖隧道的贯通,将为通苏嘉甬项目后续的盾构隧道施工积累经验,并为项目全线按期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隧道;施工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