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陈雅雯)云和县安溪畲族乡黄处村,一个深藏在浙南山区的传统村落。“六一”临近,它摇身一变,成了准备迎接孩子们节日的“儿童乐园”:专业团队和村民一道排练儿童剧,村中梯田正在被改造成“快乐农场”,台阶、过道等建筑设施在“适小化”改造……
黄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伟强说,2023年,黄处村开始以儿童文学为突破口,探索村庄发展新路径。这个曾“沉睡”多年的传统村落,有了“童话村”“儿童文学村”“艺术乡建特色村”等新“村名”,开始“蝶变”。
它的转变,也给所在云和县——一个以木制玩具产业出名的“童话王国”注入文化动力。
今年,是黄处村开启整村运营的第一年。
返老还童的村庄
从云和县城出发向南,车子驶过约10分钟山路,就来到了黄处村。绿树掩映中,一幢幢黄泥房古朴雅致,似乎在告诉人们:世外桃源中,也有童话。
黄处建村有430多年历史,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3A级旅游景区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都不错。但光靠这些想闯出名堂,难!还是得有‘人无我有’的特色。”派驻该村的省文化特派员徐达说,村里早在10多年前就搞过民宿、农家乐,但都不温不火,大多数年轻人进城务工,剩下百来位老人。
转变发生在两年前,云和与浙江师范大学成为结对单位,双方选中黄处村,共同探索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之路。
“两边各擅所长、一拍即合。”徐达说,浙师大有我国首个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儿童文学艺术资源丰富;黄处离县城较近,民间故事以及雪梨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发展过民宿,具备一定接待能力。”
但王伟强直言,项目刚开始,一些村干部总觉得突兀:“小孩子的东西,能搞出啥名堂?”
专业团队于是策划了“儿童诗歌大赛”“绘本创作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热闹的场景,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今年元旦的新春游园会,就吸引100多名孩子参加,村里比过年还热闹。
“这是我第一次演童话剧,在村里还可以跟老奶奶学编彩带,吃到了美味的手工麻糍,太有趣了,就像童话世界。”云和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陈瑶说。
村民们也很高兴:我们黄处村“返老还童”了。
全村成为大舞台
“孩子和家长在这里换衣服、领道具,到隔壁领任务出发……”记者遇到安溪乡宣传委员蓝阳丰时,她正带人为即将到来的端午活动忙碌着,手上拿着的村庄地图被标记成孩子们游玩的“任务图”。
“把整个黄处村变成一个乐园,这是我们的一个招牌,也是主要目标之一。”蓝阳丰笑着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实景儿童剧。就在年初,一场《梨仔闹元宵》热闹开演。20多名孩子,或身穿畲族节日盛装,或穿兔子、狐狸、瓢虫等卡通服装,到村里执行猜灯谜、打麻糍、编彩带等“任务”。村民也成了“老戏骨”,拿起石锤、纺锤、跳舞用的竹竿等,配合孩子们演出。
“这样的演出每月有一两场。”蓝阳丰说,参与式、沉浸式演出,可以让全村资源都能用起来。乡里为此专门找丽水学院松阳校区的潘银燕老师合作,精心创作剧本。
截至目前,黄处村已开展儿童剧演出5场,举办亲子研学、亲子定向跑等活动20余场(次),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来自杭州的9岁孩子希希留言:“村里到处有惊喜,像城堡乐园一样好玩儿。”
漫步村里,记者看到儿童文学馆、童话美术馆等多个新建的公共空间,还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汤汤等名家的工作室。
“这些都是原有建筑改造的,村里处处可以成为课堂、乐园。”王伟强说。就在进村道路下,有个堆放杂物的空间,被整理成一条“时光隧道”,展示着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脉络和代表作品。
村民纷纷参与进来,或提供物料、场地,或“本色参演”。年过七旬的村民钟三奶教孩子们唱山歌。85后村民雷伟芳回村帮忙,时常组织其他村民回来参加活动。00后大学生钟雯雯放弃了县里玩具厂的工作,今年回村参与村庄运营……“这是孩子们也是我们村的大舞台。”雷伟芳说。
“童话王国”的童话梦
“好资源更需要好运营,黄处村发展的潜力很大。”去年11月,安溪乡引入耘雀(杭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尝试开展整乡运营。95后项目负责人潘褚安就一直在与各方开展“头脑风暴”,挖掘更多文化产品和形态。
这也是云和的一个梦想。
童话云和,全县木制玩具产品总量占全国的66%、世界的40%。20多年来,云和引导人口、产业及各类资源向县城及其周边集中,形成八成人口在县城居住、九成多学生在县城就读的“小县大城”发展格局。
“云和的木玩产业、乡村振兴、县域发展,都在探索新的增长点。”徐达说,黄处村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为产业和城乡发展注入文艺等内生动力。
采访当天,浙江力溪连环画乡村艺术馆创始人邵彦山正好送来一车连环画。他去年刚跟村里签约成立工作室。“文艺元素的加入,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对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在黄处村看的、玩的,会成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邵彦山说。
“整体运营中,我们将重点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这是当地产业原本较为缺乏的。”潘褚安介绍,以后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村里看连环画、小人书,体验农耕文化、畲族文化、雪梨文化,也可以跟家长或朋友一起,创作一本儿童绘本、创造一套木制玩具、编演一出儿童剧……
王伟强很有信心。他说,“传统村落+儿童村”的IP预计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带动相关就业人员年增收达5万元以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