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未来10天全省将有四轮大范围阵雨或雷雨天气

今年或将出现双重拉尼娜现象,全年天气变数大

字体:
—2025—
05/16
07:40:17
2025-05-16 07:40:1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张源

  浙江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张源)日前,国家气候中心正式宣布,今年1月才姗姗来迟的弱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预计到春夏季,赤道太平洋海温回归“不冷不热”的中性状态。然而,从长期数据来看,今年秋冬季存在再次转冷的可能,也就是说,2025年将可能出现“双重拉尼娜”的发展,这个趋势让人颇感意外,也意味着今年的天气将变得更加复杂。

  反常的拉尼娜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变冷的自然现象,常与“暖兄弟”厄尔尼诺交替出现,形成地球气候的“冷暖循环”。常规情况下,今年的这轮弱拉尼娜结束后,应当由厄尔尼诺“接棒”。

  但预警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情况。国际海洋和大气部门公布的海温数据显示,今年10月至12月,天气有40%的概率发展为中性或者拉尼娜状态,而厄尔尼诺出现的概率不到20%。从趋势来看,同一年出现两次拉尼娜的可能性增加。

  “目前只是预测今年可能会出现‘双重拉尼娜’,还存在不同意见。”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告诉记者,2000年之后,“双重拉尼娜”曾经出现过三次,分别在2000年、2011年和2021年。如果今年的预测成真,这将是本世纪第四次“双重拉尼娜”,可能引发更剧烈的气候震荡。比如2021年的拉尼娜,持续时间最长,峰值期间海温偏低1.3℃,受其后续影响,次年夏季出现了持续性高温等极端天气。

  为何会出现“双重拉尼娜”?“这和全球变暖的复杂机制密切相关。”毛燕军解释,由于太阳能量的分布异常,改变了海洋的热力结构,导致海洋中的温度、盐度等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原本可以自我调节的气候系统,被打乱了节奏。而2025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冷水的持续堆积,为新一轮拉尼娜的形成提供了温床。中国气象局的监测显示,当前赤道西太平洋信风强度较常年偏强15%,这一现象通常是拉尼娜发展的前兆。

  对浙江的影响

  尽管刚结束的拉尼娜仅持续数月,强度不大,但其引发的气候“蝴蝶效应”已让多地尝到了苦头。目前,其后续影响还在持续,但会随着夏季的到来逐渐减弱。

  “对于汛期的浙江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空间降水出现极端性,有时干旱,有时又暴雨。”毛燕军说,在拉尼娜年,副热带高压经常会断裂呈块状形态,导致降雨的间歇期比较长,容易出现降水明显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以5月为例,1日至7日全省处于气象干旱状态,但从8日起,经历了短短3天的强降水天气之后,降水量“逆势翻盘”,从偏少三成变成偏多两成,其中,浙北等局部地区偏多五成以上,旱涝反转令人措手不及。

  未来10天,全省将有四轮大范围阵雨或雷雨天气,其中浙北和浙西地区的降水量较集中,预计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有雷雨地区可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7至9级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总的来说,本轮降水时间较长,间歇期较短,南北降水量差异较大。

  若是“双重拉尼娜”真的来了,今年年底会迎来寒冬吗?“不一定,虽然拉尼娜有制冷属性,但也要看其强度。”毛燕军以今年年初的这次弱拉尼娜举例,虽然在冬季有阶段性的寒潮或强冷空气,但是1月至2月的冬季气温偏高了0.4℃,主要原因是拉尼娜的降温效应是短暂的,难以抵挡全球变暖的强劲实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尼娜发展期间,西太平洋暖池积蓄了大量热量,其对流活动比较旺盛,为台风生成储备了能量,所以今年夏秋季台风有增多增强的可能。

  警惕失衡的天气

  近年来,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交替愈发频繁。2000年以前,50年里有10次交替过程,平均5年一次,而2000年之后,20年里达到了7次之多,平均3年一次。不难看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升级。在拉尼娜的“余震”中,今年的极端天气可能比想象中更凶猛。

  农业领域需要警惕“破纪录”,尤其是持续性高温、阶段性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受拉尼娜滞后效应影响,全省局部地区容易出现“旱涝急转”“晴雨转换频繁”等过程,还可能会出现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与此同时,阶段性的高温可能进一步加剧土壤水分流失,农业主体要积极抢收已成熟或快成熟的农作物。

  预警、监测等气象防灾减灾策略需要提升档次。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强化“递进式预报、渐进式预警”机制,跨省、跨部门的协同作战模式,推动上下游实时联防正在成为主流模式。重点要注意暴雨或强降水之后,浙西北部山区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天气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