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慈城出发 对话2800座古城

字体:
—2025—
05/17
08:39:31
2025-05-17 08:39:3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翁云骞

  “千年古城 浙里青春”古城对话交流活动

  初夏,“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

  5月16日,“千年古城 浙里青春”古城对话交流活动在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举行。全国15座古城、古镇共同发布《古城复兴共识》,以庄严承诺,守护文明根脉,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活态传承”范式。

  这是一场跨越地域的思想碰撞。以慈城二十余载活态保护实践为蓝本,天南海北的古城代表、专家学者齐聚宁波,在寻访和对话中分享古城保护经验,共绘发展蓝图。

  这是一曲穿越时空的命运交响。作为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记的空间载体,中国近2800座古城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走去,“慈城之约”将城与城的复兴梦挽起,共同奔向更开阔的天地。

  古城,正青春。

  守护,古城的“定盘星”

  傍晚的雨水,为古色古香的慈城增添了几分韵味。15日,数十位古城、古镇代表步入慈城,触摸千年古县城的历史脉搏。

  作为典型的江南古城,慈城有着7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以及1200年的县城史。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有多达40余处(65个点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6个点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13个点位)。

  “遵循‘保护为先、适度建设、修旧如旧’原则,我们编制了多项规划,并不断加大投入修缮文保和历史建筑,”江北区委常委、慈城镇党委书记占玮介绍,推动出台全国最早的古城保护条例之一《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为传世明清古建筑群砌起法制保障,如今,慈城60余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得以完整呈现,还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代表们在慈城古县城文化展览馆参观。贺元凯 摄

  作为一种人居型遗产,古城先天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遗产的内涵在扩大,但是从价值出发保护遗产的目的是不变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力骏表示,古城保护,实际上就是寻找沉淀古城价值的过程。

  围绕恢复县城规制、修缮传统建筑,多年来,慈城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在胡力骏看来,保护过程的守正创新本身也能成为古城的一种辨识度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慈城古县城保护的很多做法已成为样板,这很了不起。”

  守护古城之“古”,已成为一种“默契”。从西北塞外到烟雨江南,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一座座古城以各自方式表达着对历史的信仰与尊重,坚定守护着一砖一瓦,守护着过往——

  山西平遥出台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它定下基调:坚持最小干预手段,呈现一个真实的平遥。

  “守护,就是平遥发展的定盘星。”活动现场,山西省平遥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王宝栋不无骄傲地说。

  阆中古城。袁佳颖摄

  四川阆中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军事要冲。当地复建的古城门古城墙参照明代石城城门城墙的建筑标准,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原貌恢复工作,让整个城墙原汁原味。

  “好山好水是老天爷留下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阆中的魅力就在于保存了古城的原态。”阆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鑫介绍,当地严格把关古城周边实施项目,保持山水城一体,在保护修复中更防止大拆大建、大破大立,实现了古城保护与人文赓续的完美融合。

  文脉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走进位于慈城始平路6号的抱珠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新奇的画面——藻井将传统木构件与现代结构相结合,呈现出极强的空间艺术美感;满架图书之外,一场场由各界人士举办的特色展陈也在院落间穿插,多种文创产品引人流连。

  一座曾与天一阁齐名的藏书楼,因何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共文化空间?这是慈城活化古城遗产资源的又一创新实践。

  代表们在抱珠楼前听讲解。贺元凯 摄

  “作为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单位,我们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独特历史底蕴视为最大的财富,提炼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慈孝、耕读、建筑、药商’四大文化。”占玮分享道,这些年,他们深挖在地文化,打造了周信芳戏剧艺术馆、药商博物馆等十余个文化新地标,吸引了《大江大河》《小巷人家》等影视剧取景,发展“影视旅游”。

  在胡力骏看来,新旧融合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点,“遗产保护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古城都应探索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县城的规制已成为慈城的一个文化IP,这在全国很罕见。”慈城古县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林波介绍,在保护的基础上,他们加大业态引育力度,建成了民权路、骢马河、迎春里等特色步行街区,让游客触摸到“鲜活的历史”。

  当“千城一面”成为大众诟病的城建问题,答案或许就在文化资源的创新挖掘和活化利用上。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把丽江的故事讲好。”对话交流现场,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讲解员和茂蝶向大家展示了民族服饰。

  如今的丽江古城,既是一座承载历史的文化遗址,也是一座有温度的生活空间。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手道丽江”、恒裕公等31个文化院落常态化举办民族打跳、民谣广场演出活动,让游客在漫步之间沉浸式体验。

元旦孔庙公园开展迎新纳福活动 慈城镇供图

  活态的文化引来四方客。“丽江机场年客流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已不逊色于一些大城市了。”丽江古城博物院副院长李文晓骄傲地说。

  在位于临海的5A级景区台州府城,工作人员以标准宋制礼仪接待服务八方游客,让人充满新奇感。此外,古城还上线“台州府城送货郎”小程序为游客提供现场点单配送服务。

  “厚积千年的文脉是临海真正的‘流量密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千年文脉’流动起来、传承下来,让台州府城的‘书卷气’可触可感。”台州临海市副市长王啸啸总结道。

  为谁复兴?

  慈湖的晨雾还未散尽,民权路已飘起咖啡香。今天的慈城,古宅旧屋变身便民商铺,环慈湖绿道蜿蜒如带,老人在道上悠然漫步,还有一支热心志愿者为游客讲述古县城的新故事。

  城是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反映当地社会文化习俗、宗教、政治制度等的物质空间载体。当我们谈论古城复兴,实际上谈论着一群人的生活方式。

  “延续有尊严的居住生活是最好的活化利用。”在胡力骏看来,古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必须考虑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进步,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永远坚守。

慈城孔庙广场内居民们在晨练 慈城镇供图.

  平遥古城内居住着大量居民,为此,当地政府推动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修缮,设立专项资金。这一制度既尊重了历史原真性,又关照了居民的现实需求。

  “发展很重要,但也必须尊重古城的纯洁性,尊重城内原住居民的权益。”平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宇阳说,这些年,当地在观光车引进、消防安全治理、破旧房屋拆迁等问题上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拿出了很多新办法新点子,精细化管理让古城面貌为之一变。

  城与人,共兴共荣。在台州府城,居民们不光没有被多元的新业态“吓跑”,反而拿出两百分的热情来待客。

  “民间乐队自发举办‘景区里的音乐会’为游客助兴,当地大学生组团当导游,告知游客哪里的小吃最地道,志愿者们更争相成为‘服务生’‘清洁工’‘宣传员’。”

  王啸啸说,这样的做法不但帮助古城将“过客”变成了“常客”,更是巧妙化解了游客挤走居民,旅游取代生活的现象,让每个人都能以府城人的身份为荣。

  “守护根脉,系统保护”“激活价值,焕新活力”“凝聚合力,协同共治”“国际对话,文明互鉴”“青年担当,薪火相传”……一份《古城复兴共识》,让“探索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成为更多人的自觉。从慈城出发,古城的明天值得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古城;保护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日,“千年古城 浙里青春”古城对话交流活动在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举行。全国15座古城、古镇共同发布《古城复兴共识》,以庄严承诺,守护文明根脉,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活态传承”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