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章安街道双洋村、路桥峰江街道下陶村、临海上盘镇外岙村……近年来,台州各地深挖荷花背后的经济潜力,从赏花到鲜切花,再到打造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莲花产业基地,荷花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更是带动相关消费,触发了“荷花经济”。
一池碧水,因荷花的绽放而有了灵魂;一座城市,因夏日的“荷风”而有了诗意。从赏花到产业,一朵荷花在台州绽放出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活力。
鲜花市场刮起“荷风”
随着盛夏来临,多地荷花进入盛花期。不仅乡村荷塘游人如织,城市小区也掀起了“荷花热”。荷花以清雅之姿走进都市花市,它们以鲜切花的身份,以单枝的孤傲或花束的繁华,成为爱花人的心头好。
最近,椒江市民小杨发现,小区鲜花团购群上新了夏日限定鲜切花——荷花和莲蓬。这让一向爱花的她心动不已,“荷花和莲蓬的价格都是3.5元一支,不算贵。买几支插在花瓶里,特别清新雅致。”小杨果断下单了两朵荷花和一个莲蓬。像她这样的爱花人不在少数,团购群的接龙很快排起了长队。第二波荷花团购也接踵而来。
“荷花比较清新淡雅,寓意也好,这几年在网上还挺火的。”前段时间,市民陈女士在网上订购了一款创意荷花花束,送给闺蜜,祝她“好运莲莲”。
记者在线上平台以“荷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除了鲜切荷花,还有多种风格和形式的荷花主题花束可供选择,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这些花束既有传统中式风格,也有现代混搭设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好运莲莲”“荷其有幸”“荷你在一起”……各种谐音花束名称可谓是别出心裁。
又到一年赏荷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胜景,如今已成为乡村“美丽经济”的重要节点。
在台州的乡村、公园里,成片的荷花正成为人们拍照打卡的热点。椒江章安街道双洋村,就是其中之一。
日前的一个早晨8点,记者来到双洋村。只见碧绿的荷叶铺成无边绸缎,红的、粉的、白的……各种颜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它们或含苞待放,或尽情舒展。远处是青瓦白墙、竹制廊桥,勾勒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沿着蜿蜒的木质栈道走向莲花池深处,已有不少游人在这里沉浸式体验夏日荷香。有人支起三脚架,将荷韵定格;有人举起手机,用镜头记录刹那芳华。
“台州赏荷宝藏地”“椒江双洋村荷花已开”“路桥下陶村荷花池沉浸式赏拍指南”“黄岩吉岙村荷花开了”……打开社交软件,网友们的各种打卡文案,是对夏日乡村赏荷热潮的生动注脚。
“荷花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种,藕莲、花莲和子莲。以前乡村里的荷塘,种的多为藕莲,开花较少,以产莲藕为主。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花莲,品种多、花型丰富,观赏价值高。子莲以采收莲子为主,同时也兼具赏花功能。”台州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项玉英告诉记者。
“荷花经济”绽放新活力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的《爱莲说》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丰碑,更在其后人手中绽放出新的生机。
“我们村基本都姓周。”临海上盘镇外岙村党支部书记周连富告诉记者,外岙村的祖先为周开极,系宋明理学创始者、哲学家周敦颐第7世孙。因此,村里人总会说自己是周敦颐的后人。为纪念周敦颐,村里还建造了“爱莲亭”“廉文化纪念馆”。
因为与莲有缘,去年周连富和村里几人一起,尝试种莲花。“好种不好卖。”周连富坦言,莲花种好之后,销售却成了难题。
就在准备放弃之时,台州市农科院为外岙村找来了帮手——浙江横河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伟国。
“今年我们一共承包了30亩地,种了200多个品种的荷花和10多个品种的睡莲。”作为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会员,林伟国与荷花已经打交道多年,在考察完外岙村后,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全新的莲花产业基地。
“荷花可以观赏,也可以销售,还能吃莲子;睡莲可以泡茶也可以做干花;草坪还可以露营……”眼下,外岙村荷花池的荷花竞相开放,曾经有多年旅游从业经验的林伟国内心已经做好了规划。他准备在销售鲜花、莲蓬、莲子等基础上,开展采摘游、荷花主题活动、研学旅游等,深挖荷花产业价值,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村庄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华东品种最齐全的莲花产业基地。”林伟国表示,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他信心满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