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渔港内,各类船只在港避风。 通讯员 邹训永 摄
7月7日,在乐清市城东街道唐田葡萄种植基地,种植户应急排水防止内涝。 记者 周琳子 通讯员 蔡宽元 孔丽琴 文/摄
7月7日下午,杭州西湖景区工作人员对景区树木进行支撑加固。 记者 林云龙 摄
温州
人员转移安置 排查风险隐患
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王艳琼 共享联盟·洞头、平阳 庄缘 王晓红)7日9时起,温州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为Ⅲ级,全市加快开展重点区域人员转移安置船只归港,截至当日20时共转移人员24433人。
“我们连夜腾空辖区的学校教室作为避灾安置场所,陆续转移岛上人员。”受台风影响,温州市洞头区雨量明显,该区霓屿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转移重点区域群众的同时,着重对辖区工地施工人员进行妥善安置,街道为50多名来自甬莞高速洞头支线第四标项目的工人整理床铺,还提供水、食物等必备物资,让他们安心居住。当天,洞头区应急部门联合各街镇对辖区内建筑工地进行了逐一排查,详细统计各工地工人数量及身体状况等,有序开展人员转移。
眼下,温州正值海洋伏休期。为防范台风影响,温州各地渔政执法部门依托视频补盲系统,联合开展岸线巡查和港口排查,确保船只不冒险出海。“我们派出执法艇进行海面巡查,同时对停靠船只逐一检查缆绳、锚链的固定情况。”平阳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执法保障人员介绍,当地依托数字平台掌握船只动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督促船员转移。
当天,温州市公用集团排水公司出动156支共710人的“排水橙”防汛抢险队伍,在城市重点路段和下穿道路布置大型移动泵车等排涝设备;温州资规系统派出14支地质灾害“驻县进乡”专业队伍,赴各地开展隐患排查,累计排查点位约3800次;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水位均在汛限水位以下。
台州
走村入户寻访 严守关键岗位
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赵静 杨群 许峰 陈栋 李沐子 刘栋 王昊)7日17时,在温岭市松门镇松发塘码头,松门镇农渔办主任丁楠刚结束一天的巡塘,雨衣上水珠滚落。丁楠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海塘站、涵闸站加上我们,十几号人一大早分头行动,脚底板就没停过,重点查看涵闸启闭是否顺畅、海塘有无安全隐患。闸门开关得看海水水位,开早了或关晚了,就会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19时30分,松门镇松寨村党支部书记朱玲波撑着伞,顶着风雨再次敲开林婆婆的家门:“林阿婆,现在还好吗?”林婆婆家是低矮的老旧石屋,地处低洼,与路面落差近80厘米,是台风水漫的“重灾区”,也是村里十余户重点对象之一。“好着呢,雨太大我就去儿子家。”老人开窗回应。“晚上我值班,有事联系我!”朱玲波不放心地连连叮嘱。他告诉记者,白天已分组走访松寨和寨塘两个自然村,村里制定了详细预案,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将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村党群服务中心五楼是安置点,今晚我们会紧盯降雨量,若台风影响大,立即全员出动,安排村民暂避。”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渔港,密集的雨幕中,港内泊位挤满了各类避风船舶。豆大的雨点砸在船身上,噼啪作响。除了抛下重锚外,每艘船都用粗壮的缆绳绑定在码头的桩墩上。趁雨势稍小之际,金清镇巡逻小队沿着岸边穿行,挨个检查锚固情况。“我们24小时值班值守,一名机关干部带5名值班人员,全面加强渔港码头管理,严防船只、人员擅自出港。”金清镇副镇长徐云龙说。
7日一大早,三门县农业农村局的渔技人员深入养殖一线开展指导。“台风要来了,可能降雨比较大,你这个水位得适当降低一点,不然水量太大,盐度变化太剧烈,会影响水产成活率。”渔技人员一边查看水位,一边对着养殖户陈华法细细叮嘱。
舟山
水工项目停工 商船锚泊避风
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何青 方迎豪)7日下午,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码头,海风渐急。舟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方波挺与码头工人一起检查每一根船舶缆绳固定情况。“这根再紧一紧!”他指着微微晃动的缆绳喊道,身旁的工人立即着手进行加固。
防御台风“丹娜丝”,舟山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全面部署防台措施,确保涉海人员和锚泊船舶安全。舟山海事局已于6日10时启动Ⅲ级防台应急响应。截至7日17时30分,舟山53个水工项目全面进入停工状态,舟山海域约有2300艘商船锚泊避风,舟山辖区高速客运航线及东部长航线全部停航。
迎着渐起的风浪,一艘艘海事巡逻艇穿梭在各个锚地之间。甲板上,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紧握栏杆,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每一艘锚泊船舶,检查是否按要求加固。截至7日15时,舟山海事部门已累计出动执法船艇32艘次、执法人员335人次,检查船舶101艘次,为2300余艘避风商船筑起安全防线。
宁波
农技专家指导 农户抢收早稻
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王波 共享联盟·鄞州 潘淑瑶 通讯员 张晓萌)7日,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种植户正按照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与台风“丹娜丝”赛跑抢收早稻,“前两天,农技人员就在微信群里发布台风预警,让我们及时关注早稻成熟情况,尽早抢收。”
今年,鄞州早稻种植面积达6.5万亩,一些早熟品种已进入收割期。随着台风“丹娜丝”临近,鄞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忙碌在田间地头,全力以赴指导抢收、防台减灾,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现在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都是分批收获,但我们鼓励成熟度达到要求的能收尽收。”粮油栽培专家刘振宇说。
根据农技人员的指导,6日开始,农户卢方兴便开始提前抢收。“今年我的早稻种植面积有900亩,好在农技人员及时发来预警和科学指导,让我们沉着应对。”卢方兴说。
现在早稻正处于成熟期,田间的水分管理是关键。只见刘振宇踩着湿润的泥土,穿梭在田间,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随即对身旁的卢方兴说:“老卢,这片农田作为千亩示范区,土壤肥力基础不错,台风天一定要控制好水分,避免稻谷贪青晚熟。”
随即刘振宇掏出手机,在全区农技交流群里发送了一条台风天注意事项的提醒:“根据天气预报,降雨量预计在38毫米以上,请大家确保田里的沟渠保持畅通。”
“丹娜丝”为何120度大拐弯
7月7日,台风“丹娜丝”在台湾嘉义县沿海登陆后,一路北上,按预测路径显示,在靠近浙江沿海区域,还将来个120度大拐弯,整体呈现“Z字型”路径。“丹娜丝”不走寻常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上周,省内普遍晴热高温天气,温州最高气温达38℃,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州气象台相关专家介绍,“丹娜丝”的大拐弯恰恰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有关。
4日至5日白天,在“丹娜丝”生成的初始阶段,路径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西风引导为主,路径呈现西北行,方向为广东沿海一带。第一个大拐弯出现在5日夜间。随着副热带高压减弱,台风在其西侧的偏南风引导下,在台湾海峡内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了90度大拐弯。
7日凌晨前后,“丹娜丝”在台湾嘉义县沿海登陆后,强度减弱,向北偏东方向移动。预计8日上午,副热带高压增强,台风在其南侧的偏东风引导下,又会来个120度大拐弯,出现第二个大拐弯。
“不过,台风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回旋打转的可能,需要密切关注走势。”温州气象台相关专家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