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刚爬上嘉善县旺佳家政公司的窗棂,门内已有人在低语。视力四级残疾的企业负责人胡萍眯眼倾身查看着客户需求,一旁电话听筒紧贴着耳朵,她正耐心地向一位雇主解释着:“李姐,您放心,这位阿姨虽然腿脚不便,但非常踏实可靠……”
这方小小的天地,是胡萍自力更生的战场,以事业为基,她搭建起助残扶弱的希望桥梁,为无数曾像她一样身处困境的人点亮前行之路。
自强不息,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1979年,胡萍出生于天凝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周岁时,她被确诊为视神经停止发育,导致视力四级残疾。然而,家人的爱和尊重,老师的鼓励引导,朋友的友爱互助,让她成长的不幸在身边人的温暖中消融。特别是胡萍的母亲,用朴素的善行在她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为行动不便的乡邻免费理发、帮流浪汉进行清理……母亲的言传身教让胡萍铭记:“做人靠自己,善待周边人”。
成年后,勤奋自强的胡萍进入工厂工作,微薄的收入并未阻挡她助人的热忱。她21岁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求助新闻后,毫不犹豫以每月300元的捐助金额结对资助了失去父亲的贫困学生小波。“工资不仅要维持日常开销,还要补贴家用,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的善良感染了两位工友,于是三人共同资助,这份情谊持续到孩子小学毕业。
这份善举,是她助人之路的起点。2008年,她被选为洪福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深入走访的经历让她深感震撼:“我也是残疾人,我知道他们心里有多苦。帮助一个残疾人,就能改变他的一生,甚至能解放一个家庭。”于是,一颗想要帮助更多人的善良种子在她心中萌芽。
身残志坚勇创业,反哺社会助残老
2010年,胡萍在嘉善县谈公南路文化综合市场创办了旺佳家政公司。这不仅是一家自立谋生的企业,更是她践行助人初心的平台。
胡萍的公司运营模式充满温情与创新:她坚持对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的家政员免收一切中介费。胡萍深知“输血”不如“造血”,“只要有残疾人上门求助,我都提供免费帮助。我知道,他们不想一直做‘掌心向上’的人。”
她至今记得一位因假眼而差点被雇主拒绝的阿姨。“那时公司刚成立,经过专业培训,我把她介绍到一个三口之家。”胡萍回忆道,阿姨的一只假眼让客户很反感。为了让阿姨不至于刚上岗就失业,胡萍只能不断恳求雇主给个试用的机会。“阿姨很争气,干活肯下力气,做菜好吃,人又实诚,后来大家都指名要她去。”胡萍说。
2015年,她拓展事业,登记成立“嘉善县旺佳社会服务中心”,共为2000多人次提供了免费职业培训,为困难家庭免中介费推荐工作1000多单;2021年当选县人大代表后,她积极履职,所提的《关于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建议》促成3个“残疾人之家”落地,让百余位智力、精神残疾人实现了庇护性就业。
情暖人间,助人事业汇成爱的长河
胡萍的公益之路,与她创业的脚步同行。自创办公司伊始,她便积极加入嘉善新闻网网络爱心志愿者团队,将家政服务与公益帮扶紧密结合。
“有了自立根深的能力,就应该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份朴素的信念,驱动着她将目光投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次家政服务的经历,点燃了“衣旧情深”的火种——目睹大量完好衣物被丢弃,胡萍便萌生了“变废为宝”的爱心计划。从2011年开始,胡萍先后参与到“焕新乐园”“衣旧情深”等公益项目。为筹措物资,她敲开了上百家企业的大门,动情讲述受助者的故事,唤起社会善意。
2023年,一家企业一口气捐赠了350床九成新的棉被,她带领6名志愿者昼夜奋战,仅用3天就完成消杀整理。即便工作到凌晨,次日一早仍准时将温暖送到贫困老人手中。多年来,她累计筹措善款280余万元,送出衣物3.8万件,为11万人送去希望与关怀。这项活动不仅切实改善了受助者的生活,更成为嘉善家喻户晓的爱心品牌,树立了可感可学的榜样,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不仅如此,自2018年起,每年春节前,她带领志愿者穿梭于罗星、惠民、天凝等镇(街道),自掏腰包为孤寡老人送去亲手制作的“爱心年夜饭”;一次在为罗星街道一位失智老人送餐时,胡萍发现其无人照料,毅然自掏腰包每月承担800元聘请护理员;疫情期间,得知姚庄镇沉香村80岁的戴阿公家柑橘滞销,胡萍发起“助农采摘游”和“橘灯传爱”行动,3天内助销1000公斤柑橘;连续多年,她托专人向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捐献衣物近千件,将温暖传递得更远……
“我还会继续秉承初心,多做好事,而且要带动更多身边的朋友献爱心。”胡萍如是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